This post i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 Letter to Jamie Dimon, which I consider ver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cryptocurrencies. I did this from the end of 2017 and finish all in Jan 2 of 2018. This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and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will be posted soon. I did not get a permission from Mr Ludwin but I did try to ask for it through his facebook. Unfortunately I did not get a response from him. I still go ahead and translate so I can only hope Adam doesn't mind if he knows.
这篇是译A Letter to Jamie Dimon这篇我认为对于理解加密货币(或是加密资产,如此文所偏好)很重要的文章。我曾试图从脸书得到Ludwin的许可再来翻译,但我等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回音,所以我决定还是翻了,希望他如果知道后不会介意。
致戴蒙先生,以及任何努力想理解加密货币的朋友。
戴蒙先生您好,
我是Adam Ludwin,我有一间公司叫做「Chain」。我已经在加密货币领域工作好多年了。
上周你曾公开论及比特币:
要人们相信加密货币没有内在价值,或是政府将轻易将之毁灭等说法是不难的。
与此同时,另一种说法也越来越流行:就是加密货币将改写银行与政府的运作方式,然后硅谷巨头们将一统世界。
两种极端的说法,都不是真的。
真正的事实是必须细心理解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决定写这封信给您,希望它能协助您更深入了解加密货币真正是什么。
让我从我相信的事实开始说起:
- 目前加密货币市场过热且非理性的蓬勃
- 目前有许多装懂的人在创造加密货币,诈骗到处都是
- 目前有许多利害冲突、人造热潮与晕头转向的投资者
- 媒体界很少有人懂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 金融界很少有人懂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 科技界很少有人懂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 学术界与政界很少有人懂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 买加密货币的人们里很少有人懂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 很可能我也不懂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还有:
- 银行与政府不会消失的
- 传统的软件也不会消失的
简单来说:干扰很多,但这里面也有真信息。要能掌握它,我们需要先从定义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开始。
如果没有一个适当的具体定义,当大部分人在争论加密货币时,其实都在各说各话。因为他们不曾停下来问问对方对于加密货币的定义。
以下是我的定义:『加密货币是一种新的资产类别,它的特色在于能够驱动分散式应用的发展。 』
如果我这样说有道理的话,那么,你对于加密货币的观点,其实必须来自于你对于分散式应用(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s)及其对比于当前软件模式的价值,而与你从传统货币或证券的观点对其评价无关。
如果你对于分散式应用没有观点的话,那么,很抱歉,你就还不能对于加密货币有任何观点。请继续看下去吧!
既然并不是要进行加密货币与传统货币的比较,让我们不要再使用「货币」这个词汇。这是个错误的用语,这词有太多既有的内涵。戴蒙先生,我注意到当您公开谈论比特币时,您常常将之与美元、欧元与日圆等相提并论。这样的类比没办法帮助您理解事情的真相。事实上,反而会造成阻碍。所以,接下来,我会使用「加密资产」(crypto assets)来指称所谓的加密货币。
让我们复习一下:加密货币是一种新的资产类别,它的特色在于能够驱动分散式应用的发展。
一如其他类别的资产,必存在一种机制来分配资源给一种特定形式的组织。尽管近来各方短视的焦点,都在于加密资产的交易上,但它们存在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被交易而已。也就是说,至少在原则上,加密资产并不是为了存在而存在。
为了协助各位理解,我们可以参考其他资产类别以及其对应服务的组织形式:
- 公司股份 vs 公司
- 政府债券 vs 国家、各级政府
- 抵押贷款 vs 资产持有者
然后,现在我们讨论的是:
- 加密资产 vs 分散式应用
分散式应用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以及一种新的软件形式:一种全新的、完全以分散方式,来创造、支援、运作软件服务的模式。这并不代表这种新模式,对比于目前既存的软件运行方式或公司,一定要比出孰优孰劣。我们等一下就会讨论这当中主要的利弊得失。我们只能说,加密资产与分散式应用,与当前我们熟知的软件运作与其对应之组织形式,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有多不同?想像这个比喻:你在热带雨林里长大,然后我给你一株仙人掌,告诉你这是一棵树。你会如何反应?你可能会大笑然后说这不是树,因为一棵树没必要把一堆水储存在身体里,然后用盔甲来保护。是啊,毕竟热带雨林里,水到处都是啊!这,差不多就是许多在硅谷工作的人对于分散式应用的第一个反应。
我离题了,应该好好给你一个解释:
什么是分散式应用?
分散式应用是一种创造无单一执行者服务的方式。
稍待我们会讨论其是否真的有存在价值,但现在,你需要先了解它们的运作方式。
让我们回到这个想法诞生之伊始。
那是2008年11月,金融风暴正席卷全球。
一个匿名作者发表了一篇论文,解释如何在没有可信赖的第三方(如Chase、PayPal或联邦储备银行等)的情况下,如何建构一个可行的电子支付系统。这是历史上首次提出的,此类型的分散式应用。
这是关于支付的分散式应用。
这篇论文的标题是:Bitcoin。
这怎么运作呢?怎么可能没有预先指定的单位可以追踪更新每个人的帐户余额,而能传送一笔电子化的款项?电子资料并不是无记名票据,资料需要可信赖的中介与认证。
这篇论文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组成一个点对点的网络,公开网络,把每一笔交易发布给网络上每一个人。在你发布交易时,要指向此交易所牵涉到的此网络上的帐户信息。运用加密原理,以帐户的软件钥匙,对你的发布进行签名,以便于他方能够确认这是你的帐户。
快要可以运作了,还需要一个要件:如果有两个发布相互竞争(亦即,你想一笔钱花两次)则只会有一个发布被采用。
错误的解方:设计一个单位可以对交易进行时间戳,然后把最先到的纳入。但这样一来,又得要信赖第三方单位,等于白弄了。
划时代的解方:让各单位竞争来当"时间戳执行者"!我们势必要有一个单位来执行这个动作,但我们可以避免事先指定特定人,或是每次都用同一人,来执行这项动作。
「让大家竞争吧!」听起来像是市场经济。缺了什么呢?竞争的奖励。激励。或是,资产。
让我们把这个资产称为「比特币」。让我们把竞争认证最新交易批次时间戳的各方称为「矿工」。让我们公开代码与网络,让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加入这场竞赛。
现在,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竞赛。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方式:预备,开始!找出一个网络产生的乱数!这乱数非常非常难解,难到唯一方法就是使用大量运算力,耗费电力,来把它找出来。就像是《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里,被宠坏的薇鲁卡要她爸爸跟可怜劳工们帮她找出可以参观巧克力工厂的幸运金票,矿工们用计算暴力搜寻他们的幸运金「数」。
为什么要这么刻意且耗费资源地竞争,来做一件对网络进行时间戳这么简单的事?因为,我们要确保竞争者们,都会因此付出真正的成本,如此一来,如果他们真的赢了这一场寻找乱数的竞赛,成为这次指定的时间戳执行者,他们不会这个权力作恶(例如审查交易)。反之,他们会戮力地扫描每一笔待确认交易,消除任何想要双花同一笔资金的使用者,确保所有规则都被遵守,并广播认证过的批次给网络其他参与者。
因为如果他们好好遵守规则的话,网络就会按照设计来奖励他们...
...以新产生的比特币,以及想交易的人以比特币来支付的交易费用。 (现在可以知道他们为何称为矿工,而不是时间戳使者了吗?)
也就是说,矿工遵守规则是因为自利的动机,而做出对整个网络有益的行为。
你知道,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过:
我们的晚餐不是寄望于肉商、酒商或面包师傅的仁慈心,而是他们对自已利益的重视。
加密资产:互联网里,那只看不见的手。
比特币就是资本主义,纯粹的。您应该很爱的!
所以,既然这些矿工们有帐单要付(主要是电费),他们应该会在公开市场上卖掉他们新赚来的比特币来换取任何他们需要的法币来支付,剩下来的就是利润。因此,比特币将会开始流通,需要的人可以购买,甚至投机的人也可以参与(后面会再谈到谁“需要”它,以及谁在投机。)
明白了吗?这是一石二鸟之计啊:这个金融资产以一个由竞争性时间戳执行者们所构成的市场,来取代我们对于可信赖的集中机构的需求,与此同时,此一资产也在此无中心电子支付网络中,被用来当作数位无记名票据来流通使用(对!这是循环论证了,我知道。)
现在你了解比特币了,让我们进一步把这逻辑扩展到整体分散式应用的讨论上。
一般来说,分散式应用就是让我们可以在缺乏可信赖中央机构的情况下,完成现在原本就可以做到的许多事情(例如支付)。
再举一个例子:Filecoin这个分散式应用可以让使用者们在点对点网络的电脑里储存档案,而不需要中心化的档案储存服务如Dropbox或是亚马逊的S3。这个应用的加密资产也叫做Filecoin,用来激励大众与该网络共享多余的硬盘空间。
数字档案储存并不是新的概念,电子支付也不是。新的地方在于,这些服务可以不需要一个公司来运营,这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再谈一个例子。
先警告一下,这个可能会有点令人困惑,因为这个应用是更底层的概念。
有个分散式应用称为「Ethereum」(以太坊),Ethereum是用来建构分散式应用的分散式应用。我相信读者们多半都已经听过ICO(第一次代币发行)与Token(代币)这些词了,这些大部分都是在Ethereum上发行的。要建构分散式应用,不是一定得像比特币一样从头开始,你可以选择在Ethereum上做比较方便,因为:a) 这网络已经在运作,以及b) 它就是专门设计来建构各种应用的中性平台。
Ethereum的protocol就是设计来激励各方贡献计算资源到该网络上,以便赚取以太币(Ether;以太坊的加密资产)。这使得Ethereum成为分散式应用这些新类型软件的新型计算平台。这不是云计算,因为Ethereum本身就是分散式的(可以查查以太一词在物理学历史上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其创办人Vitalik Buterin会把Ethereum称为「世界电脑」。
总结一下,在这短短几年内,这世界找到了一种无需中心运作者就能建构软件服务的方式。这些服务称为分散式应用,主要关键在于利用加密资产来激励网络上的非特定人来贡献提供服务所需的资源,包括运算、储存、计算等等。
至此可以稍喘口气,来感受一下这件事其实很神奇。只需要互联网,一套公开协定,一种新类型的资产,我们就可以建构起一个可以有机整合资源,提供各式服务的网络。
有许多人认为这是所有软件未来终将走的道路,认为这可以从根本挑战FANG这四大天王(译注:Facebook, Amazon, Netflix, Google)与风险创投等。
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认为...分散式应用,相对于传统软件应用,对于大部分人是否真的那么有用?这可能是个问题。
简单来说,你无法证明对于所有人而言,比特币都比PayPal或Chase好,或是Filecoin都比Dropbox或iCloud好,或是Ethereum都比Amazon EC2或Azure好。
事实上,几乎在每一个面向,分散式服务的效率都比中心化的服务要差:
- 分散式服务比较慢
- 分散式服务通常更贵
- 分散式服务比较难放大规模
- 分散式服务的用户体验较差
- 分散式服务的运作比较容易有问题或是不确定性高
而且,这些都不是只因为它们还太新。就算我们把区块变大,就算是加入闪电网络(lightning networks),分片处理(sharding),分叉,自我修复式帐本技术,或是其他任何改进方案,也是一样的。这是本质问题。
这是因为这些服务设计的主要初衷就是为了去中心化(分散)。任何目标都必须臣服于此一大前提下,而这就是结构性的取舍所导致的问题。
记得前面说过的“刻意且耗费资源地竞争”吗?确实,这就是以throughput(处理能力)的下降为代价的。记得前面说过的"运用加密原理,以帐户的软件钥匙,对你的发布进行签名"吗?这里的私钥得比普通的密码要更注意保存保护的问题(普通的密码可以想办法恢复)。记得说过“网络没有单一维护者”吗?那么,就代表要治理这个网络或做出决策,没有太好的方法。
当然,你可以想办法让分散式应用更有效率或体验更好,例如以受信任的单位来中心化管理使用者的签名秘钥与代币,但这样又回到中心化的老方法上,不如直接就用中心化的方式来做了。
因此,以比特币来说,对它最好的描述不是「去中心化的PayPal」,更诚恳的一种说法会是:「一种极度无效率的电子支付网络,但因此可以换得去中心化的体系」。
不争的事实是:中心化应用几乎在每个面向都完胜分散式应用。
除了一个特性以外。
而且这个不只是所有分散式应用的优越特性而已,这是我们唯一知道的达成方式。
我在说什么呢?
就是,免于审查(censorship resistance)。
这就是我说的干扰里,不容易掌握的的真信息。
免于审查的意思是:对于分散式应用的使用是公开且不受限制的,服务交易是不可被停止的。
更具体来说,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传送比特币给任何我想要传送的人,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在以太坊上执行代码,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在Filecoin网络上储存档案...只要我能连接网络,能以其对应之加密资产付给网络交易费用,我可以自由做我想做的任何事。
(如果比特币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它也是纯粹的自由。这也是自由主义者可能会着迷的地方。)
如果你们是加密货币的狂热信徒,不愿意相信我说的话,那么至少你们愿意听听Adam Back跟Charlie Lee说过的话?
所以,我们当然不能说比特币对所有人来说都比Visa好,但有可能对于某些用户来说,比特币是他们付款的唯一方式。
我们可以问这个问题:「对谁来说,这样的取舍是有道理的?」
谁需要免于审查的自由,更胜于中心化服务的速度、成本、扩张力与使用者体验?
分散式应用如果要对特定族群有价值,那么他们一定是出于能够免于审查的考量来选择这类服务方式。当然,这不是从投资投机的观点来看的,而是从本质上来说的。
这些人是谁呢?
尽管并没有很完整的资料可以分析,但似乎分散式应用的使用者可以大概分为以下两类:
想与世界连接的人:世界上有许多地方的人民无法得到足够的以传统方式运营的服务,但还有办法上网。
不想与世界连接的人:任何不希望他们的交易被审查或知道的人。
在这个架构下,可以进一步问:
- 对谁而言,比特币是最佳或唯一的支付方式?
- 对谁而言,Filecoin是最佳或唯一的档案储存方式?
- 对谁而言,Ethereum是最佳或唯一的执行程序的方式?
这些问题,直指此一科技背后的最终价值之所在。
目前,大部分分散式应用都还没有太多用处。以比特币来说,目前接受其为支付选项的美国主流商家数目比2014年还少。很多人论及开发中国家可以使用比特币作为支付系统,但是例如在中国,传统软件应用如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才是真正在这里驱动支付大变革的方式。
同时,在暗网或是勒赎软件使用比特币的考量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大家不是为了「价值储存」的原因来使用比特币吗?当然,这只是另一个说人们投资比特币是为了长期持有的说法。但请记得我还没有谈论到加密资产的投资,我是在谈由此项资产驱动的分散式支付应用是否对于某些人有用处。房地产只有在未来人类还愿意在建筑物内生活与工作的前提下,才有长期保值的功能。分散式应用也是一样的。
那又该如何从免于审查的角度来理解Ethereum呢?毕竟,现在似乎有非常多开发者在使用它。既然Ethereum是分散式应用的开发平台,难道说有很多开发者是被审查或是被限制了吗?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想开发金融产品的开发者们或是新创业者,并没有开放而无限制的,对于世界金融基础设施的使用权。 Ethereum当然也没有办法提供这样的使用权,但是它提供了另外一种不同的基础设施,让各方使用,例如创建并执行一个金融合约。
因为Ethereum是一个平台,它的最终价值来自于建构于其上的应用的价值总和。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看看在Ethereum上建构出来的东西是否有用,来评估Ethereum是否有用。例如,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免于审查的预测市场?免于审查的Meme?免于审查版的YouTube或Twitter?
尽管为时尚早,但如果目前Ethereum上已经创造的730多个分散式应用都还没有一个似乎有用处的话,那么似乎代表些什么。即使在当年网络兴起的第一年里,就已经诞生了聊天室、电子邮件、猫咪相片与运动比赛分数等值得说嘴的应用。当今Ethereum的杀手级应用在哪里?
所以,这代表什么呢?
分散式应用与我们熟悉且热爱的软件应用有如此不同的特性,真的有人要使用这些应用吗?它们有机会变成经济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吗?这很难说,因为这的答案,虽然与此技术的科技演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对它们的接受程度。
例如,传递加密讯息通常只有黑客、间谍跟神经质的用户在使用,这现象似乎不会改变,直到最近史诺登与特朗普时代之后,几乎从硅谷到Acela corridor的每个人都开始用Signal或是Telegram,WhatsApp是端到端加密的,新闻界采用SecureDrop来交付费用...这方面的技术是有一些提升,但最主要的还是社会的变化在推动着普及化。
换句话说,我们在雨林长大,但有时候环境会变化,知道如何适应其他环境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这就是目前在加密资产与分散式应用上投资的基本论述:要有定论还为时尚早,这个改变太大了,要是这里面有一两个分散式应用真的成为未来世界的一部分,那么相关的加密资产将会有极高的价值,所以及早投资下注再看看事情怎么变化,不要只因为还没看到杀手级应用就半途退出。
这个论述还不错,我也倾向同意。
我来总结一下:长期来说,加密资产的价值是由其支持的分散式应用的使用来驱动的。尽管还早,但目前的高估值仍有其道理,因为就算大量普及的机率不高,但潜在影响巨大,所以先上车来跟着一起看看未来的发展也不错。
但怎么解释最近的疯狂?
比特币一年内翻五倍,以太翻了三十倍。加密货币总市值从一年前的120亿美元窜升到高达1,750亿美元。为什么? (译注:这是2017.10.17的统计数字)
就跟所有疯狂的历史一样,目前非理性是最理性的选择。
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让我们检视一下买家与卖家的思维逻辑。从买家开始。
如果你很早就开始投资比特币或以太币,那你就发了笔横财。在心理学上称为「庄家效应」,你开始不把这钱当自己真的钱,觉得你很厉害且更愿意冒险,可能还会把风险分摊到其他一两个加密资产上。
如果你还没投资,怕错失机会的心理持续累积,直到那个豁出去的时刻来临然后买入。也许你刚好看到比特币的消息,搞不懂所以遵循巴菲特的(好)建议没买进,你身边的朋友们买了赚了钱,但你还是不理会他们。然后你又看到以太坊的消息,更不懂了,也不买,然后你的朋友们有买的已经开始准备规划退休。这一堂课似乎有违背巴菲特的教诲,似乎应该只投资你不懂的东西?于是人们开始从头检查自己的投资逻辑,然后当比特币创新高时,他们终于进场了。
这并不是好事。
因为,市场上总是会有卖家来满足需求,尤其是当需求是来自于一群觉得他们永远也无法理解,所以决定把钱押在任何听起来复杂且能画大饼的东西上时。
现在看看卖家。我指的不是买进又卖出的人,而是发行者,创造新加密资产的团队。
基本的模式是:在规划的分散式应用上线前,预售一定比例的新创加密资产,来供开发资金使用。这表示如此募集的资金是a)不具稀释性,不是证券,以及b)不是债务,你没有义务要还钱给任何人。基本上就是免费的钱,即使是90年代的网络泡沫时期也没这么好的事,这是创业者的黄金时期。因此,此一诱惑吸引各路人马抢进ICO,甚至还不是要开发分散式应用。毕竟,ICO可以让你在上线前就退场啊!
还有一种效应催化创业者来创造新加密资产:提早销售加密资产创造了一群「有远见的投资人」,他们提早购买了你的资产,因此积极协助你推广,如果不是有金钱诱因的话,根本不可能存在。
这种思考的问题在于:其将早期投资者与早期使用者的角色合一。买进数位资产的人,与使用其关联服务的人,重叠部分很小,尤其是像目前这种市场情况。这创造了一种产品与市场的错觉。确实,人们是买进了你的加密货币,但那只是因为他们想致富,而你卖的东西其实就是「致富的方式」。
但「没关系」,因为现在每个人都在发财。
现在最理性的选择就是不理性。
只要那条线图永远向上走。
只有退潮时,你才会知道谁没穿裤子。
与此同时,我也不会看空加密资产。
靠水晶球维生的人最后终将吞下碎玻璃。
考虑以下情境:加密资产总市值每几年就增加一个量级,那么2022年时会到达多少?可以确定的是当前创建的许多(或是大部分?)加密资产到时都不会存在,但2013/2014年开始的许多加密资产(被称为山寨币)现在也都早已消失。只有以太坊是例外,它靠着支持其他加密资产的平台功能,推动了这一波热潮。
戴蒙先生,结论是什么?
让我最后总结一下。
- 加密货币(我偏好称之为加密资产)是一种新的资产类别,用来发展分散式应用。
- 分散式应用提供我们现在早已经享有的服务,例如支付、储存或计算,但差别在于这里的服务不需要中心化的机构。
- 这种新的软件运作模式对于需要免于审查的人有用,通常他们不是无法使用正常服务,要不然就是不想被识别。
- 大部分人使用目前正常的应用服务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它们在所有面向都比分散式应用好上10倍,至少目前是如此。
- 社会对于新科技的拥抱或是拒绝很难预测(想想加密通讯的例子)。
- 长期来说,加密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其提供的分散式应用是否有使用价值。
- 短期来说,波动将非常剧烈,FOMO与FUD竞争,疑惑与理解竞争,贪婪与恐惧竞争(买卖双方都是如此)。
- 大部分购买加密资产的人都已重新检视了投资逻辑。
- 大部分创造新加密资产的卖家们并不是真的在建造分散式应用,只是顺着疯牛市场在贩卖他们的新代币;这并不代表分散式应用不好,只是代表有人在利用无知牟利,甚至他们自己都一知半解。
- 不要长期看坏加密资产的发展:我们即将迎来比特币论文满十周年,加密资产仍无衰退迹象,分散式应用很可能在这世界取得一席之地,就像是我们长久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那些组织形式一样。
祝您顺心,
Adam
ps —您可能注意到我没有使用「区块链」这个词,我认为这个词所创造的疑惑可能比创造的知识还多。
pps —我这里没有提及领一个相关话题:企业使用的加密帐本。我对此的观点可以参考这里
译注:所有图片来自于原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