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遇到新学生,我总要问他:“你喜欢读书吗?你爱读哪些书?”
我认为这是最不唐突的聊天方式。就如同询问孩子,你喜欢什么颜色?你爱吃什么口味的冰淇淋?再或者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模样的?因为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天生爱阅读。
对于第一个问题,几乎所有孩子都会肯定地回答:“当然。”只不过有的孩子回答得庄重而认真,有的则会狡黠一笑,若有所思。继而就是对第二个问题的追问。孩子真的是世上最纯粹的存在,他们多半会毫不设防地跟我分享他们爱读的书。
幼稚园的外甥女说她喜欢《小小牛顿馆》。曾经我班里的耀眼班长在随笔里说自己爱读蔡崇达的《皮囊》。调皮捣蛋的男生们爱读各类漫画,也读玄幻,读侦探。外头培训班一八八大高个儿男孩说自己正读我推荐的《青铜时代》,爱上了王小波。还有好多好多五花八门的回答。
我常常想,重要的可能不是他们当时爱读什么,而是读书使他们有话可谈,使他们灵魂自由。
顺着孩子的思维,我开始回忆那些流走的岁月里,我都读了些什么书?可能我从小的思维里对于读书的理解,就是在闲暇的时光里,以最放松的姿态,读自己最想读的文字。也或许是大脑有意识地选择记忆那些有趣而不寻常的内容。于是,谈到读过的书,我最想分享的竟是“闲书”。
我的童年时光里,除去在门前老树下掏蚂蚁窝,在河边荒地拾捡“宝贝”,在锈迹斑斑的铁皮滑滑梯上迎风滑行,剩下最幸福的事大概就是读书了。那时候在大人眼里,除了课本与习题集外,其余的一切应该都是闲书。一天,弟弟从班级图书角抱回家一打书,全是清一色小本的《儿童文学》。这对于当时课外书资源匮乏的我而言,说是如获至宝一点儿也不夸张。那时,我读字慢,一篇文章要读好久,也许是舍不得一口气全给读完吧,总之,那一打书我翻来覆去读了好些时日。我很庆幸,《儿童文学》里都是当时一些名家的作品,也着实让一个孩子看到了文字的动人与美好。
后来,父亲给我们办了一张少儿图书馆的借阅证,我特别珍惜,一直收藏到现在。那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几乎每个周末都要骑上十五二十分钟的单车去借书。即便我车技很烂,也总要冒险骑行,因为那里藏着太多的闲书了!令我印象最深的要属一本蓝色封皮的小说——《天蓝色的彼岸》。那是一个关于死亡,关于告别,却又特别温暖的故事。十来岁的我对于死亡有了大人闭口不谈之外的更多了解。
初中时,有一阵子我迷上了青春小说,和所有青春期的女生一样,我对那种朦朦胧胧的情愫和朦朦胧胧的文字有种莫名的好奇。我从好朋友那里一口气收罗来一大袋子的青春小说,都是当时特别风靡的新书。我打着夜灯,偷偷看到半夜,索性那时精力旺盛,没有影响白天的上课。现在回想起来,只依稀记得《泡沫之夏》、《会有天使替我爱你》、《夏至未至》这些现在看来挺非主流的书名,至于里头的情节更是模糊不清。那些闲书后来好像被父亲发现了,我只能以最快的速度还给好友,并再也不读。
进入高中后,学习节奏猛然加快,我读闲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记忆里寒暑假会有相对较多的自由阅读时间。大约是高一那年,我读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刚开始读时,觉得很难进入故事,语言有些絮叨,有些散漫不着边界,而且总让我觉得颓废不振作,险些就舍弃不读了。好在当时手头上也没有其他可读的书。后来进入状态,越发觉得有感染力。只是,故事里头对于性的描写,让那时的我不能接受,也对日本文学充满疑惑。
回首整个学生时代,我几乎是与闲书相伴的。可能世间的很多事情并不能完全用好坏去判断与评价,因此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那些闲书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
令我念念不忘的,许是那份时光里的闲情与逸致吧。
因为写了一半发生了比较令人难以想象的家庭事件,所以后面写的较简练。然后在搜刮账款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宝葫芦,刚好可以当成一个装饰还是比较般配。
看到“读书”两字我已经眼睛发红了,毕竟我还是挺喜欢看书的,所以就来参加@kingwriting的活动了,然后我也看到了那一篇文章。同样我进steemit,进村也只有短短数十天,@kingwriting帮助了我挺多,这里真的感谢!我们一起加油!
同时真的也感谢@ericet、@pgr、@aellly、@lulucy、@softmetal、@honoru 等等等等的小伙伴们(这里不一一列举了,真的太多了,村里所有的小伙伴都帮过我)!
真的谢谢大家让我一步步成长起来,我会继续努力的。
@julian2013 人类一定会毁灭机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