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送别》的前世今生 | 月旦评

年初,朋友发来窦唯的《送别》,我连着听了好几遍,竟有点舍不得停。除了沿用原词,曲调已经换了另一幅面孔,同是《送别》,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自的味道,李叔同的悲戚,窦唯的苍凉。一千个艺术家眼里,有一千首《送别》。

突然想研究一下这首歌曲,为什么传唱了一个多世纪,还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第一次听到送别是小学,看《城南旧事》,大多数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对这首歌的最初记忆都来自于这部电影。既好听又朗朗上口,很容易就学会了。在流行歌曲还没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接触到如此优美的歌曲,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小学唱,中学唱,大学唱,甚至现在还时不时哼哼这首歌,可是也只有到了这把年纪,才真的听懂了这首歌,心有戚戚焉。

一直以为这首歌是李叔同的原创,做了一些考古,终于把她的前世今身弄明白了。

《送别》的出处其实不在中国,她是一首地道的英文歌曲,歌曲作者是美国人J.P. Ordway (John Pond Ordway)生于美国麻州(1824——1880年)。Ordway多才多艺,毕业于哈佛医学院,正经职业是个外科医生,美国南北战争时,是第一批志愿上前线抢救伤病的外科医生之一。他同时也是个作曲家,音乐创作人跟政治家。他于美国南北战争前期创作了一首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没想到这首歌的命运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美国传唱度并不高,至少我找不到一个原版来听,不过她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被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改编后,在日本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谣,犬童球溪在乐曲上面做了一些细微调整,把英文歌词翻译成了日文,但在日本流行的并不是日文翻译版,而是日文填词版——《旅愁》,传唱至今。如果Ordway泉下有知,也会欣慰吧。

原曲的乐谱我找到一份,不知道够不够准确。
btsd0023.gif

歌词摘录于下: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Lyrics

Dreaming of home,
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Home, dear home,
childhood’s happy home!
Where I played with sister and with brother;

‘Twas the sweetest joy
when we did roam,
Over hill and thro’ dale with mother.

Chorus

Dreaming of home,
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Second Verse

Sleep, balmy sleep,
close mine eyes
Keep me still thinking of mother,

Hark ’tis her voice
I seem to hear,
Yes, I’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Angels come,
soothing me to rest,
I can feel their presences as no other;

For they sweetly say
I shall be blest
With bright visions of home and mother.

这个可能也不准确,不过大致应该是这样。

《旅途》这首歌1907年在日本发表,此时李叔同正在日本游学,他把这首歌的日文版,又意译成了汉诗版。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
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
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


这是我找到的日语版

这个应该是《送别》最早的雏形。1915年,李叔同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师,也许是教学需要,让他想起了这首歌,于是重新填词,成就了《送别》这一经典。李叔同的几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都是来自欧美歌曲改编,其中《忆儿时》改编自W.S.Hays的My dear old sunny home.当然《忆儿时》也经过了跟《送别》一样的路途,先由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引入,填词成歌曲《故乡的废宅》,再由李叔同引入中国,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忆儿时》。还有一首传唱广泛的《梦》,来自于Stephen Foster的民谣Old folks at home。原曲是轻松的民谣,经过李叔同改编后,完全成为另一种意境。

西洋歌曲,经过李叔同的改编,成为浸透着浓郁东方韵味的歌曲,在这些改编歌曲中,我听出了马致远《天净沙》的意蕴,听出了苏轼《定风波》的超凡,这完全不是简单的填词翻唱,这是一次颠覆性地再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不禁感叹,如果中国多几个李叔同这样的文化大咖该多好,那所有的翻唱歌曲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呈现啊!

送别

词:李叔同 曲:约翰·P·奥德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我们其实还听过其他的几个版本,主要是歌词上的一些增添。比如朴树的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今千里 ,酒一杯,声声喋喋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这个版本的改动来自于《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女士。

改动歌词的还不止林海音一人,在仁声书局1932年12月出版的杜庭修所编的《仁声歌集》中,陈哲甫为这首歌加作了若干句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裤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他晚年时听到女儿教邻居孩子唱《送别》,他觉得当今儿童应该唱朝气蓬勃的歌,于是他又把原曲改成了《春游》歌: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撕黄金。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弘一法师,半世文人半世僧,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即使现在摇滚,朋克,嘻哈,充斥流行乐坛,音乐越来越多元化,但是李叔同的音乐一定会是你在浮躁繁华中愿意静静聆听的那一曲。

总想着让儿子们接触中华文化,但困难重重。我除了教他们认中文,更喜欢以另一种形式来启发他们。一年半前,我找到《送别》的钢琴谱子,16年的夏天,学琴才一年半的儿子,听到我唱《送别》,顿时被吸引,他拿着琴谱,弹了十来分钟,跟我说:“妈妈,我弹,你唱,好吗?”我好开心,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录像,那天的感觉好极了。一家人,一个弹琴,一个唱,剩下的人坐在旁边欣赏,好有民国时候的画面感啊!

希望儿子们也可以用心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曲《送别》,西洋音乐,中文歌词,中西合璧,浑然天成,完美无缺。她也联系起来我的长在美国的孩子,希望他们也能够像这首歌曲一样,融贯中西。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