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中年时,再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IMG_8305.PNG

图为眉山市三苏祠内苏轼雕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是我的眉山老乡───北宋诗人苏轼醉后抒情,作于丙辰年中秋节的一首诗词。1076年,苏轼当时正任密州知府,官场失意。四十一岁的这个中秋节,格外想念分别六七年的弟弟苏辙却又不得见。东坡居士大醉而作下此篇怀念弟弟的诗,这也是一首被广为流传的中秋节诗词。

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在语文课本上读到这首诗,受限于我当时的生活阅历与情感体验,我并不是很能领会苏轼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就是不能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节吗?彼时从未与家人分开过的我如是想。正所谓年少不知离别愁滋味,我曾单纯地以为自己能永远和父母、哥哥一起在我们幸福的小家庭里永不分离,这蔓延着无穷尽的快乐的生活我似乎永远也望不到头。苍穹之上的中秋明月,它听到的应该只有人间欢愉的笑声吧!瞧这少年的狂妄,这青春的浪漫!

岁月悠悠,一晃我已二十九,已为人妻为人母,哥哥也早已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各自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与父母只能在节假日欢聚一堂。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所言极是啊,我珍惜每一次家人团聚,也牢牢记着我的根在何处。每一次中秋团聚,我都把它当做一次可以向我最亲的亲人尽情倾诉的机会。特别是母亲,我已习惯于跟她讲讲平时在婆家生活的磕磕碰碰,或是谈谈工作上的人心世故。母亲也总是笑我这个嫁出去的女儿不要只顾着娘家人……人生之温情,让我满怀感激。但父母已垂垂老矣,我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果那一天到来,我们终将别过我们的至亲,我该怎样面对自己人生的悲欢离合?即将步入三十岁的我,再读此诗,读到一份茫然若失。

也许,待我人到四十一,待我走近苏轼,再读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也许更能体会这人生百味、酸甜苦辣。也许才能学会独自承受这拥有与失去,幸福与痛苦,孤独与烦恼。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愿收获一份通达与彻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感谢 @rivalhw举办的中文区“月旦评”中秋征文活动!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1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