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我还算用功,尤其是语(文)、数(学)、外(语)学的较好,至今我还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上收录的那篇《夜走灵官峡》,那是作家杜鹏程的作品,只是文章中的具体细节描述有些模糊。我从网上找到了原文,又细细看了一遍。
文章描述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宝成铁路时,作者走灵官峡时的所遇所见所闻。说实话,当时在学这篇课文时,并没有其他的任何感慨,也未感到有何不同,只是为修建铁路的工人们的舍身忘我的奉献精神而肃然起敬。
可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对这篇文章的颇多异议,主要观点就是:
一、施工安全没有保障,缺乏民主。二、把在“工地里出生,工地里成长”的孩子独自留在山洞中,不加以照顾,缺乏人性。
我不想对这两个观点加以过多的说明和解释,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烙印,那毕竟是时代的产物。
建国初期,地广人稀,人口和劳动力资源都难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鼓励生育成了那时的一项国策。可过了二、三十年,计划生育就成了一项国策了。十里不同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空间、时间发生了变化,规则、标准也就失去了意义。到哪个山头唱哪个山歌,说的也是一样的意思。
当今,在某些落后地区还盛行着这样的一种工作热潮:白加黑(白天加黑夜),五加二(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加周六周日双休日),雨加泥(下雨天不顾地里泥泞)。而我几年前抽调去某园区工作时,也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浪潮。
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事情和做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只有那样做才会起到一定的成效,尽管其并不符合某种要求。这是时代特定的产物。
所以,不能用今人的眼光、道德和政治标准去衡量古人,说白了就是不能拿今人的鞋子给古人穿上,不合脚那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