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个民族对家庭最有幸福感,那就一定是中国人了。这倒不是中国人拥有最和谐的小家庭,而是中国人拥有的家庭特多,除了那个夜宿其中的小家庭之外,还有许多大家庭:上班所在的家——以厂为家、以公司为家等等;还有,工人以工会为家,妇女以妇联为家……,不同身份的人都有其特殊的家;最后,每个人都以祖国为家——国家二字中的那个家字,可一点也不是写着玩的!有那么多家给你输送幸福,你的家庭幸福感能不强烈至极吗?
国·家·人
如早已有人说过的,家庭就是社会的细胞。如果说,以家庭为细胞的说法,在今日的西方很可能成为问题,那么,将其用于中国——无论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则是恰到好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挣钱糊口,抚育婴幼,赡养老人,乃至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等等——难道不经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吗?就是评议时政,投军报国,也不失举家一致的事例,正如俗语所说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啊。至于古今不绝的亲属连坐、株连九族这样一些司法传统,固然野蛮残忍,但不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家庭因素的份量吗?
家庭与其他社会单元的关系如何?一个最粗的观察是:社会有两个极端的单元,即个人与国家;而家庭正好介于两者之间。这一点当然只是皮相之见,实在不言自明。但若论及国家、家庭、个人三者的关系,则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状况随时代、地域、民族、文化而异,所呈现的图景是高度错综复杂的。
此处的兴趣只在中国传统下的国、家、人“三元组合”。在这一点上,如果说中华文化有什么特色区别于世界其他各国,那就是:中国文化中家庭处于无可怀疑的核心地位。正因为如此,突出家庭这一细胞,是理解中华文化的关键。
家比国更重要吗?想必你会立即举出无数理由来论证,国永远比家更重要!事实上,舍家报国、毁家纾国难等等,正是历代传颂的美德。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只有家才是中心!皇帝老儿将其家族看得比国家更重要就不必说了。否则,司马炎将皇位传给其白痴儿子,宁愿毁掉国家,也绝不放弃家族的皇权,就无法解释了。一个好端端的民国,就毁在袁世凯手里,至今都让国人扼腕。袁世凯只是个人想过一把皇帝瘾吗?今天看来并非完全如此。或许,他更在意让自己的家族在不绝的帝运中尽享荣华,至少也要为其爱子谋一个好出身。至于当下无数老虎蛀虫,不惜吃空国家,唯图养肥自家,种种丑行,更不堪问,就无须多说了。总之,对许多人来说,对家庭或家族的忠诚远胜于对国家的忠诚。
家比个人更重要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倘若没了家庭成员,何以家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至少,绝不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比家庭更重要。被历代读书人背得滚瓜烂熟的伦理典章就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意味着在父与夫面前,子与妻简直微不足道。现代人完全不能想象,似乎并不起眼的“纲”字究竟有多厉害——那可是真正要命啊。历代道学家为给世人推销纲常伦理,准备了无数事例,就不必去说了。那么,今天的状况又如何呢?不要以为,为家庭而牺牲个人的事早已绝迹。你就不曾听说,为了家庭的“传宗接代”,还有人敢虐杀女婴;为了家庭的利益,还有人理直气壮地干预儿女的婚姻;为了父母体面,光宗耀祖,不惜强迫孩子终日死啃书本,令其痛苦万分。
认可家庭为核心,这种价值观未必为现代人认同;但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并无大碍。至少,在时下人们的意识中,国、家、人三者的冲突,似乎还不是什么特别突出的问题。
然而,视家庭为核心的观念,却有着隐蔽的、无形的、深远的影响,至今人们仍然生活在这种影响的阴影中,而且其后果远比初看起来要严重。
简单地说,家庭核心观念整个地塑造了人们的思维,使人们在无形中,将家庭当作了权衡一切的尺度。如何治国?且看如何治家吧!国家国家,岂不是将国与家等量齐观吗?儒家的核心理想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是出发点与基础,其重要性无疑是首位的。任何单位,无论企业、公司、球队、协会、学校、院所,对其成员的忠诚度的要求,在无形中总是以对家庭的忠诚作为标杆。只要想想“以厂为家”、“以院为家”这类流行语,就知道人们本能地参照什么了。与同伙套近乎,最中听的话大概就是:都是一家人嘛。为表达友谊之深,首选的词语无疑是“亲如兄弟”;为表达服务之佳,人们爱说“胜似亲人”。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家庭总是至高无上,仅可比照而不能超越。“爱校如家”,其潜台词还是:“爱家”才是真正顺乎天理的事情,“爱校”不过是仿效“爱家”的结果而已。
家长与家奴
以上所述引出一个问题:家庭观念及其引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整个地主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这究竟是利还是弊?
站在坚持传统家庭伦理、维护儒家纲常名教的立场上,以家庭为核心的观念当然好得很,岂止有得无失,简直是社会伦理的至上境界。这种话听起来大义凛然、理直气壮,但总不免显得不合于21世纪的世道人心。究竟欠缺何在,细究起来似乎又颇模糊。
即使在今天,大概也没有人反对维护家庭的稳定存在,使之成为私人生活的一个温馨港湾。在这种意义上,一种显得保守的家庭观念,有无可怀疑的正面价值。只是,此中所蕴涵的伦理价值,并没有超出私德的范围。
不同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代理想,更加理性的现代价值,并不主张在超出家庭生活的领域,不适当地移用家庭伦理的原则。家庭不过是社会的细胞,将用于此细胞的原则扩展为更大领域内的社会生活准则,可能导致可悲的后果。
说明这种后果的两样东西是:家长制与家奴性,二者互为表里。
所谓家长制,就是近于父权的个人独裁。任何独裁者都要求下属的无条件服从,而父权式独裁则更要求下属表现出儿辈般的恭顺。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权威—服从”关系,它既依赖于权力者被公认的权威与魅力,也依赖于服从者的衷心敬仰。所谓家奴性,就是对权力者的家仆般的顺从。任何具有高度权威与人格魅力的权力者,都可能领导一个近于家庭的集中高效班子,它未必不值得欢迎,但往往朝前一小步就迈向了家长制。极端的家长制不仅达不到预期的高效率,而且多半导向社会灾难,同时造成个人悲剧。极端的家奴性必定销蚀自主的灵魂,仅剩下供随意驱使的躯壳。
无论热衷于家长制的权力者,还是十足家奴性的服从者,都不能再仅用私德进行评价,而进入须受公德裁判的领域。家庭生活当然具有十足的私人性质;但在公共生活中运用家庭伦理,就会是一种荒唐的误置,其结果往往是可悲的。
大家庭的苦与乐
引申家庭观念的热心倡导者,在家庭之外找到了一种理想的替代物,它就是当下大多数中国人不可缺少的单位,包括学校、公司、会所等等。有趣的问题是:人们会将单位当作家吗?
我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人将单位真正当作家。但不管你对之是否真有家的感觉,在一定意义上,还不能不说那确实是你的一个家,你的“小家”之外的一个“大家”。
你完全可能将单位当作一个称心如意的家,倘如此,则真是可庆可贺!即使不是这样,也至少有两层理由,让你不能不认了这个家。
首先,不管你满意不满意,它终归接纳了你,使你不致在这个波涛翻滚的世界上漂泊不定,总算有了某种归属感,而今天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唾手可得的。即使万里海船都需要一个港湾,行色匆匆的人生旅途,岂能没有一个歇脚的地方!
这个“家”虽然未必慷慨大方,但也不乏一些小恩小惠,这些虽然不足以慰你的平生之愿,还是让你暖在心头——除了幼时父母将些许珍爱之物塞入你手中之外,你还记得有谁曾对你恩宠有加吗?怎么说,这个家还算是一位恩主。
再说,你还免不了时时有赖于它。我们是这样一个国度,没有了单位,你将寸步难行。这更坐实了一句流行语:单位就是你的家!要申请购买经济实用房吗?找单位去!要办理异地医保手续吗?找单位去!要解决子女就学、托幼等难题吗?找单位去……如果你生活在毛时代,这个清单至少还得加长十倍;那时,离开了单位,简直就别想活了。有了这种种依赖性,你真还离不开这个“家”,无论你对它的感情是深是浅。
如此说来,单位这个大家庭好歹给了你一份难得的乐,能不珍惜吗?
但是,你会立即倒出一肚子苦水:那可不是人呆的地方啊!
你不会忘记,就是在这里,那个偏心的“家长”——就别再问是书记、厂长还是主任了——硬是以工作上从严要求为由,给你以难堪的羞辱。在自己的小家里,你好歹还算是金枝玉叶,自从娘肚子出世以来,哪受过这种窝囊气!又不是亲生父母,凭什么还真的把自己当成家长了?一旦机会来临,你还能不远走高飞!
你不会忘记,就是在这里,种种无端的委屈让你憋气。分配任务时,重活都到了你身上;论功行赏时,你的名字却不被人记起。每每到了提职晋级的时候,头儿们就躲得远远的,难道嫌礼物送得太少?反正老是榜上无名。
这些苦处,或许多出于个人原因:你不该总是不会与“家人”相处!但如果这样的事情普遍而且严重,那就得思考一下:这样的“家”是否真正宜居?
以单位为家,真的是一种理性的取向吗?
###何需大家庭?
以单位为家,当然合于崇尚传统家庭的儒家伦理,却未必合于现代公民社会的理性取向。生老病死都付托给一个单位,荣辱浮沉都系于一个单位,这只能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中国现象。或许,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韩等国,也有类似的现象吧。确实,今日之日本仍然提倡“爱公司精神”、“新家族主义”等等。不能说,这种体制完全没有其合理性;但既然已有人感到苦不堪言,至少就不再能说,它绝对不可缺少。
真的,何需这样一个大家庭?职场,不过是你的工作场所,而不必是你灵魂的歇息处。
在现代理念下,你是一个独立的公民,除了是自己那个小家庭的成员之外,你没有任何义务隶属于某个大家庭。在一个合理组织的社会中,在有序运行的市场环境下,你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觅取所需的生存资源,而无需依附于任何“家”。
你的合理身份,不过是一个流动职业人罢了。
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实际上是已浮现于地平线的清晰图景。今天,你看到几个年轻人打定主意将自己卖给某个单位?如果你恭贺朋友进了一家令人羡慕的公司,你听到的回答多半是:“暂时呆一段看看,遇到更好的地方再作打算。”劝他立即认了这个家,只会使他觉得你不是这个世纪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原来由单位担着的许多事情,诸如购房、就医、娱乐、养老、婴幼托管、子女教育等等,都会逐渐推向社会。依靠单位的最后理由,或许即将消失。到了这一步,你还需要单位这个大家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