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这姿态

昨日在地铁上遇到一个奇怪大妈——头戴红花,胡言乱语,在车门关上以后用力拍打喊着:“放我出去!放我出去!”
过了不久她却又安静下来低头看手机——一脸平和,一脸神秘,迷之微笑。

她那种眼神似曾相识,怎么说呢,好像她正沉浸在另一个次元。
这眼神我从前在一个流浪者那看过。

回忆要追溯到几年前(不要脸),那时还在读小学的我就知道街上有这么一个流浪汉了,每天上下学路上都能看见他。
他终日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从不与人交流。我们也不怕他,反正就是两条平行线,活在各自两个世界。

寒来暑往,一转眼我上高中,那时开始有点“同情心”了,于是每逢远远看到他,都会钻进最近的店铺买点吃的,经过时迅速递给他,然后快步走掉。

高二那年的冬天非常寒冷。

一天傍晚,我看见他趿着破皮鞋低头前行,身上裹着透明塑料袋,冻得瑟瑟发抖。
于是我火速跑回家,翻箱倒柜扒出一件爸爸的陈年旧大衣又跑了出去,可惜找了几条街都没有再看到他。悻悻然又走了回去。

晚饭,我妈跟我说起了那个流浪汉的身世——
据说他年轻时一表人才,意气风发,毕业于某桥梁大学,后来经历文革,妻离子散,从此疯了,终日流浪街头。

更意外的是他居然是我国画老师李伯伯的亲弟弟!(李伯伯也是知识分子,他的妻子也疯了,据说他多次尝试把弟弟带回家,但都失败了,个中缘由无从得知。)

听到这些,我偷偷惭愧于自己那一点无知的“怜悯”——

人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眼界去看待别人,在你眼中他是一个疯子,而你永远不会知道他一路走来追求过什么、经历过什么、承受过什么。

从今以后,我懂得了,如果“施舍”,不要再是单纯的“同情”,更要带一份尊重和敬畏。

在后来的学习中,我认识到了一个极致的疯癫者——“八大山人”。

从身世来讲,八大山人 朱耷 是明宁王后裔,在他十九岁那年明朝灭亡,父亲去世。为躲避政治迫害,他只能装聋作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

国破家亡复国无望,巨大的悲伤无时无刻不吞噬着他。
在他二十八到三十六岁这段时期,他时常蓬头垢脸,衣着褴褛,手持酒壶,在闹市街头一时大哭,一时大笑。
喝醉以后大笔一挥,一画就是十几幅,谁人向他索取都慷慨相赠。

从艺术来讲,八大山人是个“仙才”。

他的字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怪诞。
鱼永远不在水里游,而是在天上飞;
小鸟永远不在天上飞,而是稳如磐石站着;
老虎比猫小,鹧鸪比牛大;
鸭子像山一样,山却长得像动物;
鲜花都是墨黑墨黑的……

更有趣的是,他笔下所有的动物都翻着白眼,仿佛在讥笑鄙视这个浑浊的世界。
古怪幽涩的格调充满了神秘性和讽刺性,一直为人所费解。

除了怪诞,还有另一个显著的特点——
浅显地形容是“少”
用他自己的话叫“廉”
用英文表达是“less is more”

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
一条鱼,一只鸟,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朵花,一个芋头,甚至一笔不画,只盖一方印章,都可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

画功精湛,没有多一笔,也不吝啬用笔。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给别人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

于我的理解,他的画就是“小孔成像”——你能从一只鸟、一朵花或一块石头那窥探出另一个世界。

有研究者提出,八大笔下的世界如此萧条怪异,是跟他的精神病有关——这说法就如同莫奈的朦胧风是跟他的白内障有关一样。

但如果你尝试深入了解他,就会发现这个说法比较表面。
八大的背后,是一个巨大、孤寂、矜贵且清高的灵魂。

他的怪诞——不是一种手法,而是一种目的。
他的怪诞——隐藏了他复杂的情绪和丰富的思想。
他的怪诞——是他精心创造的艺术世界。

1693年,八大在《鱼鸟图》中题识:
“东海之鱼善化,其一曰黄雀,秋月为雀,冬化入海为鱼,其一曰青鸠,夏化为鸠,余月复入海为鱼。凡化鱼之雀借以肫,以此证知漆园吏之所谓鲲化为鹏。”

在他看来,宇宙是变换无常、虚实互转的。
这一分钟是水里的鱼,下一秒钟它就幻化成天上的鸟了。
这一分钟还是小小的麻雀,下一秒钟就化身巨大的鲲了。

这是一个“善化”的世界,表象是个影子,瞬息万变,如果以此作为事物本质来引申出理解,那就是一种误解。
所以这表象背后的“实相”,才是他要展现的东西。

这个理解,在他《十六应真颂》中“渠正是咱,咱非渠”中也可以窥探一二。
——“影子由我照出,而我不是影子。”

亘古不变的就是变,八大悟出了这个道理,所以从繁盛到衰落,从荣华富贵到穷极潦倒,不都是顺应了这一自然规律吗?
或许,晚年的他终究还是释怀了。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假如生活欺负了你,那就像八大笔下的动物一样翻它一个白眼。

最后,看一看八大山人这个一时看起来像笑,一时又像哭的签名——

扯远了,谢谢你阅读到这里,抛砖引玉,欢迎指正。

第六张配图为八大山人作品《竹石鸳鸯》 成交价1.187亿
其余配图为八大山人作品局部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1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