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離開

人生的無常,通常,到下半場才會漸漸理解。

周邊親友們的離去,正是大自然無情力量的展現,只是,漸漸地,無論是你必須出席,還是餐桌上聽聞,這些離開的人,慢慢會從那些你只是鞠過躬的一些長輩,變成你熟悉且認識的人。

你要是幸運的話,父母的離去,但願是下半場的再下半場了。但是,在這最巨大的人生必經之痛之前,你或許已經開始透過一些零星的噩耗訊息,從比你年輕或是你同輩的親友離開的消息中,體悟到人生的無常。

我記得大概是一兩年前了吧。

當時,我們大學同學會在畢業多年之後,難得地在幾年內舉辦了一兩次。我也參加了,在略顯尷尬的些許陌生裡,還是能夠很快拾回當年的一些友誼與互動,也算是蠻開心的事情。

不久之後,竟然在臉書看到,一位同學出來告訴大家,另一位同學K,正在醫院加護病房,跟死神搏鬥,希望大家幫他禱告祈願。K是一位大家普遍都蠻熟的同學,性格開朗,人緣頗好,我跟他也算是熟悉,在同學會時,跟他也坐同一桌,中間只隔了一位同學。

事情是,K在桃園上班,通常都騎機車,這回,不幸被車輛撞上,雖然有戴安全帽,但是腦子還是受創嚴重,昏迷指數低,在醫院搶救....

最終,事情並不如人願。他還是走了,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

才剛剛見過面不久,認識了很久,雖然說不算是很熟的好兄弟之類的,但,在這麼年輕的時候,要怎麼接受這樣的事情,對我來說,也算是人生的第一次吧....

最後,我並沒有去告別式,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在哪一種位子上,他家人我一個不認識,我選擇,在臉書寫一篇文章送他一程。熱心的同學說了,他家人婉謝財務上的幫助,所以,也沒有什麼我們外人可以多做的。

要熟不熟的這種離開,是最能發人深省的。

很熟的親友的話,放聲大哭,天地同悲,錐心刺骨 .... 把自己這一段時間,用來送別與療傷。完了之後,等待傷口癒合,繼續人生。

不熟的話,也就是慨嘆一下,跟電視上新聞事件,其實差不了多少。

只有這一類,算是熟悉,你對於這一個人的性格與存在,有非常具體的掌握,因此能夠有效地感受到這件事。又不算太熟,彼此生活並不相互嵌入,你對於對方的真正“生活”,並不了解,只算是一個外人。

通常這類的親友,在生命當中,都比較算是同一輩的人,也因此,他們的離去,容易讓你下意識地連結到自己,從而增添了一份對於生命脆弱的不安。

事情過去一兩年了,今早看到臉書有些同學提起才想起。

他的家人們,應該都已安頓好身心繼續向前了。沒有爸爸的孩子,沒有先生的寡婦,失去兒子的老父母...  怎麼看,都不對,都不對,又奈何?

最後的結論都是一些陳腔濫調,但陳腔濫調,原來都是這麼的真實,這麼的有道理,因此才變成陳腔濫調的吧。

image - pixabay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