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实验室老板的50岁生日,正好是周六,实验室组织了一场比较大规模的聚会为老板庆生,也借此机会大家交流交流感情(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跳槽机会)。
早早地回到了学校,先逛一下校园,大家平时上班很难有时间感受校园的安静。
刚进入大门口的毛像,不知道为什么,上海几乎所有的高效都有一个毛像,而且各个的手势不同。
学校里面的一条道路。
实验室的小会议室,黑板上面的内容早已看不懂。看到的时候突然想起了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的小黑板,共同点就是内容看不懂。
会议室中间的桌子,桌面抬开就是一个桌球台,在这里的三年,不管是刚吃过晚饭还是夜神人静没有灵感的时候,经常会相互切磋几杆。实验室的一位老师,基本上是准专业级别,每个人都被他横扫过不只一次。
给老板过生日,当然少不了祝福。
相信很多的理工科学校的研究生,私下里一定会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这样更能够体现出研究生仅仅是导师的廉价劳动力现实。而我的导师,我们甚至当面直呼他老板。看到这么多的人拖家带口来为自己庆生,老板开心的像个孩子,激动的说:
我50岁了,未来是你们的,祝大家多多挣钱!
多么实在的老板。
后来在跟老板聊天的时候得知,现在学校对于硕士毕业的要求有了一定的提高,我们当年发表的低门槛的期刊很多都不能发表了。所以很多在读的师弟师妹们都在讨论毕业的话题。
我总是觉得,目前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很尴尬的定位,大多数理工科的研究生仅仅是导师的廉价劳动力。实验室的很多项目,实际上跟科研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为了顺利毕业,又不得不去进行那些自己都认为很扯的科研,发表一些水文,以便符合学校的学位要求,顺利拿到证书。而文科类的专业,读研究生基本上就是上课加实习,与“研究”几乎不相干。
所以,研究生教育应该取消学术型硕士,主要培养工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不是每个人读研究生就是为了科研,大部分人硕士毕业还是到企业工作,真正喜欢也善于从事科研的人,应该去读博士,继续深入的研究。真正有意义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几乎不可能在短短的硕士阶段完成。
当然,读研期间阅读的那些文献,做过的那些报告,进行过的那些讨论,还是会对一个人的个人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对于我来说,本科期间很难在公众面前将自己的想法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来,而经过研究生阶段的锻炼,虽然还会紧张,但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
可是,这些锻炼的机会与提高,并不是非要通过读研才能够获得。所以,我还是觉得,研究生教育一定要有明确的导向性,要么从事企业工作,要么从事科研,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