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圆,可你为什么还要离开家乡?

写在前面:本文参加 “月旦评”活动,希望能够搭上活动的末班车。


这个假期,我没有回家,打电话时能够听得出母亲语气中隐隐的失落。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那就是离家要远,至少要出省。于是,我来到了厦门,成了班级里离家最远的一个,在这里读了四年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又来到上海读研,工作,离家也有1000公里的距离。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的一个普通的农村。从上海回家,需要先坐15个小时的火车到达所在的城市,然后换乘两次汽车才能到家里。这样算来,从上海到家里大概需要乘坐四到五种交通工具,历尽各种折腾。春运和国庆的时候,尤为明显。

我不知道用脏乱差来形容养育了自己的家乡合不合适,但那却是是我看到的情况。在混杂着泥土的水泥路上,开着私家车是最近几年常见的现象。在县城中,本来就不算宽阔的道路上塞满了各地牌照的私家车,很多甚至完全不按交通规则行驶停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我所在的村庄,空心现象十分严重,很多破旧的房子早已没有人居住,从我上小学时候就开始提的新农村建设至今仍无踪影,不得不感叹效率的低下。我相信这样的村子一定还有很多。

家乡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放假十分想回去;回去一段时间便会觉得无聊;临走时又开始依依不舍。这便是我这样一个经常在外的人对于家乡的一种特殊又矛盾的复杂感受。我相信和我一样有这种感受的人肯定有很多。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去别的地方读书,工作?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也许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如果家乡也有北上广一样好一些的学校,如果家乡的经济发展的像北上广一样发达,家乡的就业机会跟北上广一样多,家乡的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等条件与那些一线城市一样甚至是差距小一点,还会不会选择离开家乡去那些地方打拼?对于我来说,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越长大越想离家近一些,不知道老了的时候会不会更迫切一些。

一方面,我希望家乡一如小时候嬉戏打闹过的地方那样,那是父母和更老一辈长相厮守的地方;另一方面,想让家乡发展的更好。也许,后者要以牺牲前者为代价,但它一定要让生活在和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更加满意。

中秋节的时候,给母亲发了下面这张照片。母亲问我:你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我告诉她说那是月亮。不知道家乡的月亮会不会比这个更圆。

IMG_4212.JPG

每个人都能看到家乡的月亮的时候,也许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均衡的时候,也许就是所谓的大家共同致富的时候。

(完)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1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