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漩涡论

p2p的用户从哪里来?

这两年过于火热的p2p大环境所催生的。p2p分为两端,一端是需要贷款的人群,另外一端是愿意借给这些贷款用户的投资者,比如说,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平台只是起到中间人的作用。

在一开始,我们就可以将线下贷款人群的需求,移交到线上。贷款用户一般只管能拿得到钱,那里在乎这笔钱的来源,简单来说只要合法就没人会在意。

但线上愿意借给这些贷款用户的投资者,却会有多种思量。p2p萌芽的初期,甚至大部分的群众都不知道p2p是怎么一回事,根本不敢投大量的钱到p2p平台上,敢的也是投少量试试。

相对于庞大p2p贷款需求而言,敢投的用户的钱占比甚微,根本无法满足贷款用户的需求。

需大于供,这就让投资用户显得尤为珍贵了。各大p2p平台,都在用自己的方法争取这部分客户。

而当一个用户被多个平台所需要,所争抢时,不可避免在这个用户心中就会产生一种恃才傲物的心态。平台方为争取此类客户,只能出高额奖励来加以吸引。

A平台出高额奖励,B平台出更高的奖励来抢这个客户,C平台则出得更高,历经几次这样的甜头后,这部分用户知晓了自己的重要性,并了解了其中的游戏规则,知道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流连于多个平台,拿多份的奖励,这类用户大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羊毛党”。

对于羊毛党,p2p平台的负责人认为他们是不忠诚的,他们不欢迎这样的客户,甚至厌恶这样的用户。他们想尽各种方法,在规避这部分用户的同时,意图获得尽可能多的真正投资的长期客户。如采用看似能带来更到自然用户的异业合作,DSP广告投放等形式,但最终数据统计时,却发现获客成本提高了,首投ROI降低了,和之前纯粹做营销没什么差别。

高价的背后隐藏的到底是什么?

P2P平台将过高的获客成本,很大程度上怪罪于只为拿奖励,红包和返现的羊毛党。用一些小奖励,小红包来吸引客户,这不是有了p2p以后才有的。这种形式其实由来已久,并且我们还冠其名为烧钱推广,典型案例有滴滴打车和支付宝以及前端时间长期霸占头条的Uber(优步)。这个策略在这些烧钱营销中都起到不可小觑的效果,但为何到p2p这行就愈演愈烈,甚至绝大部分被行业淘汰出局的平台都是因为获客成本过高导致的。可以说,绝大多数p2p平台的费用支出中,推广费用要占到半数以上。

有了高价这张牌,多数的羊毛党和潜在的忠诚客户很难抵御诱惑,这就极易诱发出平台灰色,阴暗的一面。各大新平台会出更高的奖励来和有资质的老平台争抢用户。这种一味的提高奖励不单单难以吸引用户,反之会导致用户不敢投。长此以往,扰乱的不是是高价平台本身,而是整个市场,间接了导致了其他平台看到了其中的甜头,纷纷效仿,损人又不利己。

高价真的没法压下来吗?不,这背后隐藏的是一条条的利益链,关系链,高价催生的大量的利润空间,大笔的广告投放费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他们不希望价格降下来,并习惯地将问题归咎于用户。在我看来,病根还是在贪婪的平台方本身。过多地将推广预算,加在每个用户身上,不靠平台实力,不靠推广策略,单凭高奖励来吸引用户的策略是最大的误区。

我并不是完全否认这种初期靠奖励吸引用户的这种机制,而是一旦这种机制被采用,还想规避掉单纯为了奖励而来的用户,用户没有再次复投,就说用户趋利,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p2p就像一个漩涡,身在其中的我们,若想独善其身,就必须要了解这个漩涡形成的原因,才能更好的不被卷入。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我接触过各大p2p平台,也从开始的羊毛党变为少数几个平台的长期客户。片下此文的同时,想必还有很多朋友私下在撸羊毛。譬如平台放高奖励的推广机制,这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可以让大家更好更深入的了解这其中的运营方式,也获得了小额的奖励。这些平台的奖励汇总起来,操作得当说不定也是比不小的收入,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投资有风险,拿了奖励后还是仔细考察平台后再进行大额的投资

如果大家有任何的经历或者建议,欢迎留言。合理理财,精彩人生。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Join the conversation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