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就真是个小孩,抢零食,哭,闹,打架,怎么开心怎么顺心怎么来,才不管那么多。饿了,就要找吃的,困了,找个肩膀或怀抱就能睡。
当上小学的时候,发现多了一个叫同桌的人,跟我争抢,够费劲的,关键还是个女同桌。手放在桌子上,如果过线了,同桌就用铅笔扎,那条线取名叫“三八线”。任何东西过了三八线,就会被铅笔执法。我就把书本啥的放在“三八线”上,不多不少,刚刚好的位置,斗争开启了。斗争久了,觉得和平共处比较好,开始学着让着。
开始多了一个角色,同桌……
就这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也越来越多,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
慢慢地,事情也越来越多,角色变换也频繁了些,偶尔角色切换不过来,就容易造成矛盾和冲突。有时候会问自己,哪个才是自己。然而,每一个都是自己,是自己未曾发现的自己。马克思说,人具有社会属性。我饰演的每一个角色,是一种社会属性的体现。在家里我是孙子、儿子、兄弟、叔叔等等。在外面,可以是甲方、乙方、丙方等等。
偶然的机会,读了《24个比利》,主人公比利有24种人格。但此书我只读了一半,不敢再往下看。比利不同人格在我脑海中切换,有时候,感觉自己有些不正常了,一会跳出一个人暴躁的人,一会跳出一个柔弱的小孩,一会跳出一个深有城府的人。比利失去了对他自己控制,因此成为一位病人。
多角色的我,如果控制不好自己每个角色会怎么样呢?我想,会认为自己是个表里不一的人,或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
为啥自己会怎么想呢,可能是用A角色去评判自己作为B角色的行为言论。这种错位,才会让自己难受。
拥有社会属性的我,为了更好地相处,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的角色,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而这些角色,共同组成了我,我需要做的是协调好角色的切换和饰演。
我不是多面,只是角色多了。融合各个角色,达到自我的平衡,形成完整的我。
我不是多面,多了些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