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医生以及这行职业非常崇敬,他不仅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更多的是体现了为他人身体健康的付出的崇高精神。因此我专门驱车到几十公里外的湖南安仁( @tumutanzi 表弟的同乡)登门拜访了相识多年的民间中医师李医师,他曾有一段波澜曲折的行医经历。
李医师在自家门前
李医师也算是旧社会吃过苦累的人,如今50多岁年纪,读完两年高中(70年代高中只有两年),期间学校总是搞劳动,把拆祠堂的砖给每个学生划任务挑到几里路远的地方建学校,到几公里远的山间开荒挖田,真正在校上课的时间却很少。
李医高考落榜后即回家务农,参加集体开工,他父亲在乡卫生院工作却要他学木工,认为学医不好也不容易学。父命难违,他只好硬挺身子做了几个月,但他最后还是按自己的意愿放弃了木工活,决定跟父亲去学医,可是他父亲还没有收徒教学的资历,十多岁的李医只给安排在卫生院食堂里做饭,有空时他就给父亲去帮忙,来来去去混了几年他抓药打包都很熟练了,还认识了很多中药。
后来李医参加了安仁县卫生局举办的一个医师子弟培训班,为揍学费,父亲不惜把家里耕牛变卖,让他去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医在培训班半年学时结业考得了全班最优秀的成绩。此时回乡他已是大龄青年,并成婚喜结了良缘,成家却未立业。
此时郴州市卫生局举办了个体医疗开业资格证考试,安仁县只有2位合格,李医继续去参加了,并以自己的聪颖才智,获得全市仅12名列的其中之一的行医资格证,这是李医自谋求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拿到行医资格证就意味着要开办一个个体医疗店,否则就会取消证件。办医疗店需要一笔不小的本金,一时拿不出,干等了一段时间,恰好从台湾回乡探亲的堂伯了解情况后决定每年赞助李医师800美元钱,以及通过朋友的借款,他顺利地成功开业,并敦促他继续深造。
后经熟人介绍到湖南中医学院脱产自费(依然是伯父资助的那每年800美元)就读三年,期间他在《湖南中医学院》杂志《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和《临床医学治验》等著作中发表多篇论文,在全国中医肝病学术研讨交流会作过学术演讲报告。所有取得这些成就都和他孜孜不倦,努力进取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李医师曾用的资料以及发表的论文
在省城学习的几年里,李医把店面转给了别人经营。实习时曾有一小孩与人打架被踢了小腹,腹膜肌肉组织被重力损伤,臌胀得历害,人无食欲,身体也消瘦了,到大医院透视B超都查无结果,之后在李医师的细心诊断下,他运用中医活血消肿法:当归、水蛭等组方很快病情得到恢复,小孩的家长也如释重负。这是李医灵活应用的医术典范。
他不怕疑难病症,只怕患者自无信心,一个会治病的医生必定有一套严格的治疗方案。他治愈过肝病患者、不孕患者等,许多远地的病人通过各种渠道找他看病,他治病着重辩证,开方前总要仔细观察病情,认真号脉方下定论,当然病人都愿意等待这会儿工夫的。
李医师曾用的药柜
李医对现代中药有所感慨,强调药物的制法不一样疗效也不同,有的药要用麸炒,有的要用沉皮土炒,有的要用灶心土炒…,他甚至说中医毁于中药。
李医在学习当中不求自己名扬天下,只愿经过自己治愈的病人过得健康平安就足够了。他26岁结婚,生育一女一儿,儿子读完研究生远在城市工作,都已成家立业。他仅用一间小医疗店维持家庭生计,最近几年因为资金困难停业,有3家药店聘请李医逢场坐诊,每个月有十来天休息,可以说李医师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民间"白衣天使",也是个有责任担当的好父亲。
最后我要为李医师写上几个字:
医学无边,诊疗有方;
悬壶济世,医德高尚!
台湾国民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次部长李自强先生1992年为李医师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