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哥點名的活動至今為止已經舉辦第九次了,再一次感謝 @jubi的舉辦跟參與的各位。這一次的主題是假,適逢今星期有國慶中秋這兩個大的節日,讓我在這裏先跟大家說一聲假期愉快吧。不過說到假這個字,可不單單是指假期,它還有其他許多的意思,比如說借用、不真實之類的詞義。
在看到假這個主題時,我腦海中第一件聯想到的事也是假期,大概因為假期對現代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吧。但是,我又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就是假這個字,在什麼時候被用來當假期的假字來用呢?因為在最古代的時候,其實應該是沒有所謂的假期吧。大家都知道,中文的來源是來自象形文字,對於沒有的東西─假期,應該是不會創造這麼一個字出來。
所以我作了一些資料搜集,我首先從中國古代的假期如何形成著手。不像西方,他們主要都是根據《聖經》來定立各種假期的,比如說第七天的安息日、聖誔節、復活節之類的休假安排。可是,於中國人而言,沒有《聖經》的故事來衍生出各種作息傳統,中國人怎麼休假?因為實在沒有什麼古代的文獻是關於假期的安排,所以大概只能把中國古代的假期制度分為兩種:一種是平民生活中的例行休假;一種是官方的法定假期。而不同朝代的法定假期當然也不同啦。
先說平民的例行休假,最早發現的文獻為先秦時代。主要假期都是根據民間的節令習俗而定的,例如重陽、臘日等,在這些日子因為常常要舉行公眾的祭祀和游娛活動,所以成為了平民的例行休假。這也為後代的中國人所沿襲,慢慢的變成後世遇冬至、正月初一都會安排安排有公共假日。
而關於法定的假期制度,最早的相關文獻是記錄在《漢律》中,當中規定「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原來當時的官吏在五個工作日之中,多住在官舍之內,於第六天「休沐日」,他們可以回家看望父母妻兒,沐浴休息。同時,漢代還有「告寧」(因病因事或父母逝世)、「賜告」(因病因功)而獲得皇帝批予的不定假期。
所以,我決定由漢朝的經書開始尋找假字的由來。而幸好,《說文解字》就是許慎於東漢時期所篇註的。當中有關於“假”一字的記載:「假,非眞也。从人,叚聲。一曰:至也。《虞書》曰:假于上下。」換轉白話的意思就是:「假,是指不真實。字形採用“人”作邊旁,“叚”作聲旁。另一種說法認為,“假”是“到”的意思。“虞書”上提到“到達天地。”」然後我再找到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中《又部》:「『叚,借也。』然則假與叚義略同。」所以,當中的意思除了不真實、到逹之外,頂多還包含借他人之力的意思,而當中可完全沒有關於假期的意思。
所以,我再將朝代往後移,終於在唐代的《梁書‧謝舉傳》中找到:「舉雖居端揆,未嘗肯預時務,多因疾陳解,敕輒賜假。」而當中的假字終於有了休假、假期的意思了。可是,我卻仍然找不到任何文獻或經書有提及為何假一字會由不真實、到逹及他人之力的意思轉變到休息的意思。所以,我就看了一看唐朝的法定假期,這一看,真的不得了。唐朝的法定假期可真的挺多的,除了一般公職的假期以外,還加了中元、中秋、寒食等等。皇帝、皇后的生辰、忌日也有假期。而且除原本的病假、事故假、探親假,唐代還新增「旅遊假」和「婚姻假」,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天氣很好,想要出去玩,放假!自己結婚、或是朋友結婚,要去吃喜酒,放假!
我再看了一看宋朝,更加不得了,基本上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也在放假啊。各類節日在其對應的日子放不同天數的假期:傳統的正月初一、寒食、冬至、天慶、上元節各放七到十天的假,差不多一個「黃金周」了;夏至、先天、中元、下元、降聖等日子時節再來三天的「小長假」;立春、立夏、七夕、端午、中秋等氣節再休假一天。粗略的算了一算,一年的法定假期大概有76天啊,加上「旬休」(公職的假期) 大概有36天,一年就放了112天的休假了。
這我就突然的明白了假這一字的可能來源了。這休假根本就是借助天子之力來逹到的嘛,你看一看最繁榮昌盛的宋朝,天子的德政仁行把國治得好得不得了,所以人民就能憑借這國力來得到各種休養生息。所以休假的假,大概就是從借他人之力的意思延伸過來的吧。不過這也只是我的愚見而已啦,大家不要太認真就是了。反正這文章最後的重點已經放在了宋朝的假期了,當看到宋朝這麼多的假期以後,我可是傷心了好一陣子啦…
Thanks for reading, I hope you enjoy it!
And please follow me and see my other post if you like it: @victorier
感謝你的閱讀,希望你會喜歡!
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請你追蹤我,也可以看我其他的文章: @victor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