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这本书不坏,但它配不上封面上的书名以及封底的推荐语。
先说不坏的部分,里面有些观点我挺喜欢。比如说到“人的孤独来自于人们没有机会面对自己,无法和自己交谈”。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在暑假的某天,家里因为搬家有人送货,父母没有时间,就让我在新房等着。那时候的新房里什么都没有,没有任何家具,书籍,更不要提手机了,那时候还是大哥大的时代。我于是坐在厨房的台子上看着对面的楼房和天空整整四个小时,直到送货的人来到。没有人和我说话,我也没有和别人说话的愿望。没有人等我,我也不想去找任何人。除了等待,没有什么一定要做的事,我也不想做什么事。就那么坐着,并不觉得着急,反而很自在。
那时候的我,和自己相处得很好。
现在的我呢,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要看电影,读书,听音乐,运动,或者干脆出去走走。如果没有事情做,我就找一些事情做。我不喜欢一个人坐着,也坐不住。
我时常感到孤独。我四处寻找。可是现在的我忘记了孤独其实来自内心,源自我和自己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不愿意和自己说话。
还有,书中提到“完成孤独、给予孤独、尊重孤独”和“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
我一度以为融入周围所有其他人是正确的。但正如《跑步圣经》里谈到的一样,我们耗尽精力就是为了变成人海中普通的人,费了那么大的劲儿,就是为了和自己反目成仇,真是得不偿失。
再来说说不喜欢的部分吧。
首先是书名《孤独六讲》。我不喜欢这个“讲”字。这个字有着高高在上的好为人师的感觉。在读之前不敢说喜欢不喜欢,因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么高。读完觉得真的不喜欢。
虽然作者旁征博引张爱玲、鲁迅甚至《教父》这样的经典,甚至不惜大段引述自己的作品。但我觉得,如果真的想要“讲”,要么好像梭罗,罗素,黑格尔这样思辨,要不就干脆谈自己的私人感受。作者思辨达不到真正哲学家的高度,谈私人感受又少了一些类似《忏悔录》的内心深度。对我来说,这本书会是一本畅销书,但不会是未来的经典。
封底有这样的话:这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其实里面夹杂很多作者对情欲,暴力,变革命运等话题的观点。对我来说,这本书不够纯粹。
书的封底说:作者创造了孤独美学。呵呵。
书的封底还说: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有胆量去掉或许两个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