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果對這個課題有興趣的話,麻煩請去看看(一),@kona/6nefnt ,今天繼續說說何謂心理健康。因為資料很多,這篇只用繁體,希望大家花一點點時間,看一看,謝謝~
心理健康還有以下幾方面:
(十六)社區資源(Community Resource)
香港在精神康復的醫療及服務資源方面,可以分為醫護服務及社區服務兩大範疇。醫護服務包括普通科門診服務、精神科專科門診服務、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住院服務、臨床心理服務、醫務社會服務、思覺失調服務計劃、社區精神科小組、精神科社康服務及個案復康支援服務等。
(十 七)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
對於甚麼是精神健康,現存有很多不同的界定。有一些定義側重在正向心理的美善層面,另一些則定義為沒有精神健康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將精神健康定義為 「…精神健康不僅僅是一種無精神障礙,更可視為一種健康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認識到自己的潛力,能夠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有效地從事工作、並能夠對其社區作出貢獻。」
精神健康是持續的過程,每個人在一生中的精神健康都有機會出現變化。如果一個人有良好的精神健康,他會覺得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緒、有良好的認知功能,並可與其他人正常地交往。這種精神狀况令他無論在工作、學習、以致家庭及人際關係方面都會有良好的表現。
社區服務包括有各項的社區支援服務、各項的日間訓練及職業康復服務、各項住宿服務、為物質濫用者提供的服務、以及其他社區服務等。
(十八)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
快樂與否可以是個人的選擇,當然這個選擇有時不容易做,是需要付出和努力的。再者,快樂與否並不完全在乎客觀環境,而是在乎自己對現實的態度和積極的行動。然而,既然快樂是自主的選擇,並且是可以有計劃地實踐的,那麼什麼途徑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運?正向心理學在這方面仍在進行很多研究,以下是一些小貼士,相信能令人在減壓和增加快樂方面都有啟示︰
1.感恩和知足
2.建立「神馳」(投入忘我、開懷暢快的境界)的經驗
3.發揮自己的優點
4.培養樂觀思維
5.樂於關心和幫助別人
6.尋找人生意義
(十九)正向心理(positive psychology)
正向心理是一門專注研究正面的心理狀況和條例的學問。它的研究範圍很廣泛,包括感恩、樂觀、神馳、美德、性格優點、寬恕、抗逆力等,但最受關注的仍是有關快樂的研究。
正向心理學的始創人馬丁‧沙利文博士(Martin E. Seligman)於1998年出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時,提出傳統心理學界的焦點常放於處理精神病及心理問題上,但對於如何引導人過充實、愉快和有意義的人生卻甚少提及。沙尼文博士於是聯同眾多位學者著力發展一套有系統的正向心理學,希望透過客觀的科學方法,並以研究個人長處、建立正面情緒和人生觀為重點,尋找快樂的元素,引導人達致美好和理想的生活。
(二十)自我形象(Self Image)
「自我形象」是指個人對自己的看法,那並非與生俱來的,也並非客觀事實,而是一種純主觀的信念。這種信念的形成是基於個人成功和失敗的成長經歷,以及身邊人對自己的評價。自我形象往往影響個人的言行︰自我形象健康的人,多數表現得有能力、具創造力、獨立及享受有效能的生活。相反,自我形象低落的人,對於自己及所做的事情都會缺乏自信心,不敢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見。
(二十一)溝通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與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
當我們談及溝通,通常會聯想到語言和文字。其實溝通的渠道十分多元化。除了語言和文字外,音樂、朗誦、舞蹈、戲劇、書法、雕刻、手工藝等,都可以成為強而有力的溝通渠道。
不論什麼溝通模式,要達到理想的效果,有三個重要因素︰溝通的意願、溝通的內容及溝通的技巧。主動的聆聽、自我披露、非言語溝通、輔助語言等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有效的溝通。明顯地,能夠和家人、同事和朋友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對保持精神健康和應付生活壓力十分有幫助。
(二十二)解難技巧(Problem Solving Skills)
每個人在生活上都會面對不同的難題,要解決困難和問題,需要思考力、獨立的分析力、創意以及堅毅。
1957年,數學教育學家 George Polya發表「How to Solve It」文章,將解決問題分成以下四個階段,成為解難技巧的經典模式:
1.理解問題(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2.設計解決問題的計劃(Devising a plan)
3.按計劃來解決難題(Carrying out the plan)
4.回顧(Looking back)。
(二十三)情緒問題(Emotional Problems)
情緒是一些內心的感受,是個人主觀的感情流露,它沒有對錯之分,只在乎我們的表達和處理是否適當。在青少年階段開始學習情緒管理,有利身心健康之餘,更讓我們盡早打好基礎,迎接未來的挑戰和轉變。
發展正面情緒的三大要訣,是對自己及別人訂定合理的要求及期望、多用正面角度看事情、建立均衡的飲食生活和支援網絡。
(二十四)邊緣性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人格」即是個性,是個人在不同情况下表現出來相對穩定的心理和行為反應模式。「人格障礙」形容當人格明顯偏離正常,以致難於適應正常社會或損害了職業功能發揮的情况。邊緣型人格障礙是其中一種人格障礙,這病症約佔人口的1%至2%,患者主要為女性。
患者的自我形象、心境、行為和人際都不穩定,病徵在成年早期就已顯露。他們常常情緒起伏、易覺空虛、憂鬱、憤怒或衝動。患者對人的看法兩極化,常用威脅及自傷行為操控人際,擔心被拋棄,有反覆的自殺威脅或自殘行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可能與其他精神疾病共存,如嚴重的抑鬱性疾病、飲食失調症、濫用酒精或毒品等。
(二十五)精神病的謬誤(Misconceptions of Mental Disorder)
由於精神病所造成的殘障並不易被人察覺,以致精神病人容易被負面評價。他們會被誤會為懦弱、懶惰、自私及不合作而非真的患病。這些誤解導致不少精神病人有被歧視的經歷。若將精神病和生理疾病的影響作對比時,便會較容易明白精神病造成的殘障程度,例如︰
1.度抑鬱所造成的殘障程度大致等同慢性乙型肝炎、硬化症(如血管)或者嚴重哮喘所造成的殘障
2.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所造成的殘障程度大致等同下肢癱瘓
由於社會人士普遍對精神病人存有誤解,出現歧視或標籤,令精神病人更添痛苦。大眾對精神病人的態度必須從根本作出改變,對生理疾病和精神病應抱一致的態度。精神病人同樣需要社區人士、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協助,令他們可以順利康復。
由下個篇章開始,會為大家介紹一下"精神健康急救",希望除了理論,基本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外,還能夠真切的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