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開始在選擇寫作平台時,都會考慮到該平台是否可以為自己帶來人流。
來Matters三個多月,看到很多關於寫作平台的比較,自己也寫過一篇關於方格子和Matters的使用感想,比如使用的介面啦,編輯器啦,是否有免費圖片可以用啦,編輯選文或靠拍手推文啦等等等,各有各的特色及優缺點。
之後,也陸陸續續看到許多其它作者寫的比較文,甚者,是大家在那些文章之後的評論留言等等,都幾乎會提到幾點----某某平台似乎沒有流量,某某平台的讀者很冷漠,或是某某平台的讀者都很小氣,看文章都吝嗇幫作者拍拍手。
這一篇,我想聊聊關於寫作平台是否可以為作者的文章帶來流量這件事。
答案是:不能。
這個答案不管放在方格子或是Matters上,答案都是一樣的。
但兩個平台的狀況卻是不一樣的。
在方格子上感覺讀者非常少--這是有使用過方格子的作者們都會提出來的問題。
感覺文章PO上去冷冷清清,連個愛心或是留言都沒有,後台的點閱率顯示也很低落,一個有十萬註冊會員數的平台,你放上去的文章卻可能只有幾十人或幾百人去瀏覽,除非,是被官方或某社群的臉書給轉載了(比如我的某一篇一夜之間上六千的那篇文章),或是作者本人把文章放上自己的臉書去轉載,數字才可能會好看一點。
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探討。
按理說,一個超過十萬註冊會員的平台多多少少應該可以為創作者帶來流量吧?但事實勝於雄辨,雖然在某幾個很有名氣的專題作者身上的收入當真很可觀,但大多數的作者,就算有一點名氣,也無法沾到一點光。
不管是官方還是作者本身,都在很努力的思考如何讓這十萬會員的目光可以注意到某些較專業的作者身上,讓這些比較專業的作者可以開展付費訂閱專題,也讓讀者可以積極參與付費訂閱專題。
而歸根究柢,還是要靠作者本身自帶流量到該平台,而非作者去依靠平台本身的流量。
Matters的讀者很多嗎?其實也沒有,我做過兩個平台的點閱人數比較,對我個人而言是差不多的,兩者的差別在讀者的屬性不同,所以喜歡點閱的文章不一樣,這一點是可以明顯的區別出來。
既然如此,為什麼大多數使用過兩個平台的寫作者會覺得Matters的整體討論度非常高,社群感覺很熱絡,覺得這裡的人氣就是比方格子好呢?
我想最大的原因在於--這個平台的讀者大多數也是作者。
或許很多時候因為政治議題的文章過多而選擇沉默,但當一個接一個有趣的活動開始起跑後,我們的確可以看見整體的社區氛圍更熱絡更熱情更加的有話題可以聊了,這和方格子平台所建構的作者專題及訂閱打造的社群是完全不同的。
雖說Matters的點閱文章的數量和方格子差不多,但在平台自帶流量這一點,Matters似乎是比較接近一些些?(一笑)因為我在Matters的讀者,也的確是這個平台本身的讀者,而不是我小說群裡的讀者。^^!
畢竟這個平台,因為之前的社區氛圍及政治議題,作者本身要帶讀者進來非常不容易,但作者本身卻可以在這個平台找到新的一群不一樣的讀者(也是作者),開展出不同於本來圈子的一片天?
我期望著,並拭目以待。
This article first appeared on my blog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