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資產的代幣化

昨天又跟一個團隊討論了下午到晚上的區塊鏈項目。對,這算是上一次初步討論的延續,有興趣的人可以先看看這一篇文章

同樣的,基於該項目目前仍不宜公開細節,我還是避談任何與項目想法或領域的內容,而只是從我自己的部分心得來跟大家分享、討論與求教。

在討論的過程當中,我才發現過去我看過的許多代幣或稱艾希歐等,這些幣都是跟其商業模式相連結的。如果要去評量這些幣的『價值』,那麼,可以等同於要如何評量這個商業模式的『價值』。而通常,這個商業模式,會是想取代世界既有的傳統運作模式,或是甚至新創一個世界未曾存在的商業運作模式。

無論這點子再怎麼新奇,再怎麼令人讚嘆偉大與創意,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它還不存在。一切在當下都只是空中樓閣,嘴上城堡。

這不是一個缺點,任何偉大的創新,必然是先有概念想法,然後募資,然後落實落地,然後成功而接受世人膜拜。

也因此,許多代幣的內在價值,在發售代幣時,都只是事前的看法(所以你可以看到有很多幣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利用眾人智慧來得到比較準確地估值),差別在於要到事後才知道,誰看得比較準。

這是我熟悉的代幣經濟模式。

那天的討論,談到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我如果今天想把實體資產給代幣化,例如房地產,例如名畫,很類似於目前金融系統裡的「資產證券化」的活動,只是由傳統的securitization改為加密貨幣的tokenization。雖然我說『只是』,但其實差很大,證券化是傳統體系內有固定遊戲規則的活動,與傳統體制結合良好,雖然缺點就是門檻高,交易成本大,但其配套的法規等都已存在。

反觀,由區塊鏈驅動的tokenization,顯然是還遠遠沒進入官方的視野,儘管其充滿無窮的潛力,門檻極低,交易成本趨近於零,資產訊息與資產可以同時關聯且不可偽造等。

因此,現階段想要做實體資產的代幣化,這件事情在法規面還沒能討論,我想討論的是:

你該怎麼做,才能取信於銷售對象,說你的代幣是有實體資產背書的?

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是USDT,你可以說這是Tether公司放在哪裡哪裡的實體美金的代幣化,那些堆在那裡的美金,就是用來背書USDT這一個幣的資產。當然,你相不相信,那是另一回事(其實是同一回事?)。

想像一下,假設今天我要發幣,叫做BHT好了,全稱Beauty House Token。我說,劉美女名下(其實現實世界我名下尚無房地產)在台北市的一套房子,在仁愛路好了,市價一億台幣。我發行一億單位的BHT,所以一個BHT大約等於一元新台幣。我宣稱這一億個BHT,就是用這棟房子背書的。我可以公開房產地址,房契地契等等,放上鏈更好。然後說,以後這房子我會以管理人身份來繼續讓它增值,賺取房租,然後比例均分給BHT的token holders。但我取5%作為管理費。

所以,全世界看好台北房地產的投資人,尤其是看好這一間房的投資人,在第一次發售後,就可以開始在市場上自由買進BHT,反之,不看好的也可以賣出等等。

這裡頭的missing link就是:投資人沒辦法確定token跟asset之間的關係,這永遠不會是智能合約可以解決的,因為資產是「實體的」。這就像是你如果把重要的情資寫在紙上,駭客(黑客)是永遠拿你沒輒的,不是不夠厲害,而是物理限制。

什麼可以解決這個link?在這世界進入遙遠的未來當萬物皆digitize之前,法規,就像是資產證券化的法規,就是唯一的比較妥當的憑證與資產之間的連結。

然而法規,要等那些無效率的政府跟上來,可能也需要好一段時間。在這之前,可能的方式可能就是這圈內的老路:reputation。我是幣圈有頭有臉的人物,我參與的這個項目,我會確保它按照當初聲明的方式來執行...

只是,資產所有權,實體資產的所有權,OWNERSHIP。這可是大哉問哪!人類如何確保所有權,這可是有好長的歷史可以說呢!在虛擬世界裡,中本聰給出了區塊鏈式的答案,造就了一整個世代的翻騰。

只是這虛實之間的連結,似乎裡頭,還充滿了許多待探索的空間呢!

san-francisco-2131951_1280.jpg

images - pixabay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1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