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从信息学角度说说为什么有的电影好看?| 月旦评

最近又一部漫改大片《正义联盟》上映,今晚和三五好友约好准备去看一下。我原本对美漫没有什么兴趣,不过由于妻子曾经是美漫迷(为什么"曾经是"这又是一个故事),多多少少受到她的熏陶,每次有漫改电影,无论DC还是漫威我都会去看。看得久了,就我个人而言,感觉漫威的电影(钢铁侠,美国队长,蜘蛛人的那一批英雄)要比DC的电影(蝙蝠侠,超人的那一波英雄)要好看一些。我并不是要在DC和漫威两大公司之间分出高低,毕竟DC也是出过像《蝙蝠侠:黑暗骑士》这种IMDB网站250大电影评分排名第四的好电影。不过就我的总体感觉而言,到目前为止我所看过的漫威电影是比DC电影好看了那么一点点。

而且不仅仅是我,《快公司》(Fast Company)杂志2017年5月的封面推荐文章《为什么漫威能统治宇宙》(Why Marvel Rules The Universe)中详细地从各个角度为什么漫威电影在近些年取得了比DC电影大得多的成就。同一时期在马徐骏的《漫威的商业逆袭之路》也对漫威的成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在马先生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

一句话说清漫威和DC的区别:
漫威:穿着斗篷的人跑来跑去,打架的同时讲笑话;
DC:穿着斗篷的人,在雨中思考人生,没完没了的思考人生。

对于我来说,简单地看看电影,如果电影情节比较吸引我,就算里面有些大道理我也并不反感,但如果电影剧情本来就没有十分吸引我,同时还过于生硬地讲道理,可能就会让我感到导演是在“故弄玄虚”。为什么有的电影好看,有点电影不好看这个问题可以用个人口味不同来做一个笼统的回答,但是这种廉价的“万金油”答案往往是人们在无法找到问题真正答案的时候做出的敷衍回答。

由于妻子是电影专业的,我们经常会讨论一些关于电影的话题。不久前在万维钢的日课中读到了一片关于信息论的文章,深受启发。为此我自己又重读了《信息论》,结合香农和万维钢对信息的阐述与分析,我发现似乎是可以从信息学的角度找到为什有些电影好看这个问题的答案。

既然是从信息学角度来说,就要不得不介绍一个概念:数学家香农在他的著作《信息论》里提到的“信息熵”这个概念。除去其数学概念不说,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说“信息熵”是指人们所表达一段信息中所含信息量的多少。信息量越大,熵越大,反之,熵越少。

举个例子:

句子一:“煮豆燃豆萁”;

句子二:“燃烧豆子的豆萁来煮一锅豆子”。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句子一虽然短,但是所含的信息量与句子二几乎是一样的。所以句子一中每个字的信息熵要大于句子二。也绝就是说句子一的信息量大,信息熵高。

另一个理解信息熵的例子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那个词:“解释”。所谓“解释”字面意思就是分解与稀释,是把信息熵高的信息进行分解,用通俗的语言加以稀释降低每个字的信息熵,最终使得信息接收者能明白这段信息的含义。

总结一下:信息熵低的信息比较容易理解,反之就比较难理解。有三种办法可以使信息一段信息容易让他人理解,这里我先介绍其中的两种:第一种是让所传达的信息的熵本来就比较低,也就是说讲一个简单的故事;第二种是当要传达熵很高的信息时,要对其进行很好的解释,降低其信息熵。这两种方法都能很好地传达出让人容易理解的信息。

说回电影,我们常说的美国爆米花大片比有些晦涩的文艺片好看,我认为其原因就在这里。爆米花大片往往遵循了上面两个原则。要么内容简单,要么解释得好,所以对于普通观众就比较容易接受。自然票房和口碑就好一些。再说说文艺片,我自认为算半个文艺片爱好者,当今和以前的一些比较有名的文艺片我都有所涉猎。在我看来,文艺片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最好的一类,这类电影思想深刻或者所讲故事很复杂,导演用镜头语言引导观众理解剧情和思想,如《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这类电影至今仍有很大一部分受众,并且享有一定的口碑。用信息学来解释,这类电影就是信息熵很高的电影,所以对于大众来说并不容易理解,所以有些时候会发生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但是总体来说这类电影是可以算作艺术精品的。


第二类文艺片是叙事能力还不错,同时采用了特定的拍摄或者叙事方法的电影,如展现浪漫主义的《天使爱美丽》和新现实主义的《偷自行车的人》。这类电影重点在于风格与拍摄手段。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这类电影对于普通观众的信息量完全取决于其故事性。但是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类电影有普通观众所看不到的信息,所以在专业圈子里,这类电影往往和第一类电影一样享有盛誉。像上面所举例子中《天使爱美丽》由于其浪漫主义风格符合很多普通观众胃口,所以票房与口碑都很好;而对电影中新现实主义有点了解的读者都会知道,《偷自行车的人》结局过于现实与悲哀,所以就连知道这部电影的普通观众都很少。但是这两部片子在专业人士看来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两部片子同为奥斯卡奖提名影片,前者获得了欧洲电影奖后者也获得了金球奖。分析这类电影就要用到我之前没有提到的第三种使信息容易被人接受的方法:提高接收信息者的信息储备。举个例子:马太效应这个词对于不了解社会学的人来说很难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所以信息熵很高。为了让大家都能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有一位老师站出来解释道:马太效应就是指强者会越来越强,弱者会越来越弱的一种社会现象。好了,从此对这个概念不熟悉的人,下次再看到这个名词的时候,就不用别人给他解释他也能知道 其含义。词还是同一个词,但由于信息接收者的信息储备不同,它的熵是可变的。就好像我们上面说的这类电影,对于电影评论家来说,由于其在电影方面的信息储备多,所以他们能轻易地了解其中高信息熵的信息,所以在看懂电影的前提下也就会给出比较高的评价。

第三类,也是最不好的一类:导演拍的东西本来就是一团乱麻,没法拿来当商业片买,只好硬把自己说成文艺片。这类电影我就不举例了,作为当今中国电影的受众,我相信每一位读者心里对于这类电影都有自己一份长长的清单。有句网络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里我想套用下这个句式:好看的电影给人的幸福感多多少少是相似的,不好看的电影却各有的难看。所以很难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解释这类所谓文艺片的失败。要是一定要说,我想可能就是原本一个信息熵很低的故事,被这些导演倾尽自己的才华将其讲成了一个信息熵很高的故事吧。说道这儿我又想起从前看到的一段话:懂行的人,总是能将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以显示自己的博学; 不懂行的人,总是把简单的东西讲得复杂以掩盖自己的无知。

很多人说,电影不卖座是观众的层次不够,有待培养。我认为,导演要先明确自己的电影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艺术,那么你大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将自己的思想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不计回报地注入到你的作品中。如果最终你所得到的作品是真的有价值的,即便它现在不卖座,你也可以慢慢等待,等到未来人们的审美提高的时候,自然会给你一个公平的评价。

但如果是为了赚钱,那么你就要考虑到最普遍观众所能接受的信息是怎样的。如果你的作品信息熵高于普遍观众所能接受的信息熵,你要么妥协讲一个简单一点的故事,要么多用心把你的故事解释清楚。这个时候,观众永远是对的,因为你要的是他们的钱。

2017年11月16日


以上内容由Steemit作者 @breathewind 原创发布。
All the contents above are published by Steemit author @breathewind.

转载请注明出处。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when you reblog or reuse.

如果您对我的内容感兴趣,不妨试试这些文章:
If you like my post, the following posts may be interested for you as well:

随笔 - 说说看《最后的晚餐》的那些事儿
游记 - 都灵雷吉纳别墅
故事 - 听老杰克讲个故事 顺便说说万圣节是怎么回事

感谢您的阅读 !
Thanks for reading !

欢迎您我对我点赞,评论或者订阅 @breathewind
Please feel free to upvote, comment and follow me @breathewind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1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