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有风险,出国需谨慎。这是我在上一篇帖子《大龄青年读博士》 里最后给出的忠告。为啥这么说呢?
大龄青年的博士读到第五个年头的时候,孩子准备上小学了。孩子看我天天愁容满面,就说:
爸爸,看看是谁先,是我先开始上学,还是你先上完学。
小孩这一刀,补得我老泪纵横。
@victory622 在《意大利博士从申请到毕业的流程》里讲到,在意大利需要 4 年才能获得博士学位。而 @tumutanzi 在《欧洲博士毕业答辩是怎样的过程》里提到,比利时荷语区完成博士学位需要 4.5 年,能在 8 年内毕业的不到一半。
我就读大学理工科的平均读博时间是 3.8 年。有一回我参加学校的座谈会,有学生提问,说既然客观上是 3.8 年,那就从开始给 4 年的奖学金,或者签 4 年的工作合同呗,为啥只给 3 年,延期的时候还得为没钱发愁。
校方回答:如果给 4 年,那么可能最后就成了平均 4.8 年了。我们是为你们好。
好吧。
其实 4 年读下来还算是快的。当我最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时,我们组的同学同事纷纷前来祝贺,说你一个老外居然这么快就读完了,才 5 年。而且当中还生了个二娃。
我毕业一年之后,听说同组的另一个德国哥们儿毕业了,他来得比我早,总共花了 6年。
两年后,另一个韩国哥们儿也毕业了,他花了 8 年。今年开会还见着他了,他抱着我想哭。
此外,还听说有几个,到第四年时没钱了,就回家写论文了,然后论文就再也写不出来了......
当然,也不乏两年多就毕业的神人。要不是他们,真不知道这个平均值 3.8 年会变成什么。
在德国,我见过的每个博士生,几乎都会经历一个阶段。在那个阶段里,天天过得暗无天日,生不如死,真心觉得挺不下去了,这个学位索性放弃吧。我就差一点......
然而,回过头去看,只要咬咬牙,挺过那个阶段,就一切云开雾散,否极泰来。
其实,早在第三年,我就以为很快要博士答辩了。费时耗力的野外观测都做完了,投的文章是发是拒也都尘埃落定,毕业论文页数也凑够了,还拖着干嘛?
哪知,论文翻来覆去地改,改得我一看它就想吐,老板死活不点头,直到第五年的春天,终于放行。
这还没完。把打印好的论文,连同从高中开始的各种证书上交后,一般要等三到六个月,才能答辩。为啥这么久?
学院学术委员会先开会,讨论是否可以接受论文。说不定会提出论文修改意见,打回去修改。这个过程一般需要至少一个月。
然后,院办把论文纸质版(注意,不是电子版)邮寄到两位审稿人手里(注意,是手里),花一个月时间提意见。如果两人的打分相差太多,那么院办把论文再发给第三位审稿人,又得多花一个月。
接着,论文进入10天的公示期,此后是学术委员会再次开会讨论,决定是否安排答辩。
上面提到好几次学术委员会开会。他们每个月只开一次会!如果不幸赶在他们刚开完会时交论文,那等于又多等一个月。
而且,上面提到的所有通知,包括学术委员会跟审稿人的联系信件,跟我的联系信件,全部是用传统邮件来发送的,不是email!
我比较幸运,等了三个多月。终于可以答辩了。我还得自己去预约海报展板和答辩教室,自己准备答辩后的庆祝会。
答辩还算顺利。最后,我终于戴上了同事们给我亲手做的博士帽,终于在孩子入小学之前,上完了我的学。
我的博士帽上,顶着做工精致的气象学仪器模型,矗立在两块农田上。我把我的博士帽,跟孩子妈几个月前经过同样艰难而戴上的博士帽,摆在了一起。
插图:我和孩子妈两个人的博士帽
而在我眼里,博士帽其实是这样的:
插图:终于念到了头儿(图片来源:http://rlv.zcach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