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細讀並且翻譯了《Steem白皮書》之後,在這一篇文中寫道:
所以我覺得Steem區塊鏈真正振奮人心的,在於提供了一種價值變現的途徑。
內容價值的變現一事確實是我最有感的,這方面的思考也跟我目前的工作有關。
昨天晚上 @ned 發布了「Smart Media Tokens」(SMTs)的白皮書,頓時成了社區裡的熱門話題。我忍著睡意大略把白皮書看了一篇,先不論技術細節的部分(反正我看不懂),整個大方向而言,我認為確實說得上是something huge。
最近常看到的一個詞是「proof of brain」,或許可譯成「腦力證明」。這樣一個概念濃縮了整個Steem的運作。對於我們這些已經在Steemit上活動的用戶來說,這個程序並不太難理解,甚至已相當熟悉。
在加密貨幣的世界,相對於proof of brain,我們更常聽到的是「proof of work」(工作量證明)和「proof of stake」(權益證明)。這些都是維持區塊鏈以及決定貨幣分配的機制。工作量證明指的是新產生的貨幣以機器所完成的運算量來決定分配;權益證明則是由用戶所持有的權益(比如投資額或帳戶金額)來決定分配。
依循同樣的定義方式,「proof of brain」就是「依付出的腦力決定貨幣分配」。無論是前述的工作量或權益值,都是主觀、可量化、與電腦運算法相容的。但腦力則不是。
所以Steem以一種新的方法為「腦力」予以量化,並且提供證明——即是我們所熟悉的,系統先有一個以固定速率增長的代幣池,然後透過全體用戶的投票來證明每一個已完成工作(貼文)的「腦力含量」,並據此分配代幣。即是在這個環節,社交的元素進入發揮作用。
如果我們把Steemit看成是一個運行於Steem區塊鏈上的實驗,則SMT讓人期待之處在於,它把這個運作模式帶出了實驗室,成了一種可以套用在其他地方的protocol。換言之,從這裡開展出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平台,而是一個ecosystem了。我想所謂的huge指的是這層含意。
比如,你是新聞媒體網站的經營者,現在你可以在Steem區塊鏈上發行自己的SMT代幣。甚至以SMT代幣直接進入ICO進行籌資。然後,你設定自己的代幣的通貨膨脹率(即獎勵池的增長速率)。於是,你建立了自己的「類Steemit」世界。網站提供新聞,而用戶的留言、評論將等同於我們在Steemit上的貼文,能夠根據其他用戶的upvote而得到SMT代幣的獎勵。
媒體用戶的進入方式不再是傳統的訂閱制,而是購買並持有該網站發行的SMT。屆時,Steem區塊鏈上將形成一個各種代幣跟STEEM之間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在Steemit,我們透過STEEM與法幣的交易市場來完成內容價值變現的最後一段路;未來,在這些發行SMT的內容平台上,用戶則是藉由SMT與STEEM之間的交易市場把代幣獎勵變現。以理想狀況而言,媒體的經營,比如內容平台的素質等因素,應該也會反映在SMT的價格上,因此形成經營者與內容使用者的雙贏局面。
就這點而言,Steem確實越來越有game changer的姿勢了。
理論上,任何持有Steem帳號的用戶都可以發行自己的代幣,只要滑鼠按幾下(literally)就行了,這是SMT白皮書的另一個亮點。關於這方面的應用, @wilkinshui 最近的文章描述了一個可能的使用情境,並且指出這項應用的優缺點。
有一個比較簡單的代幣形式,即在Steem上發行一種不設定通貨膨脹率、沒有獎勵池、以法幣錨定、純粹作為IOU的代幣。這意味著什麼?這表示任何人都可成為Steem系統與法幣之間的承兌商,為用戶提供Steem版的TWD、CNY、HKD等等,作為一道進入加密貨幣的門。
相較於其他進入加密貨幣的管道,SMT提供的這一道門很不一樣,因為它直接把用戶引到一個特殊的領域——內容生產與消費的領域;但同時又保有加密貨幣本來就具備的價值承載特性。於是,這樣的程序直接打通了「內容-價值」的渠道。
這目前看來還是很抽象,但說起來其實很厲害——
Internet是內容傳遞的革命;Blockchain是價值傳遞的革命。SMT連結了這兩者。
這種說法非常響亮,希望我的腦洞沒有開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