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與讀後心得分享:關於 Adam Ludwin 的那封信

新年好,我終於從翻譯Adam Ludwin這封信,A Letter to Jamie Dimon,這個工作中解脫,可是花費了我一年呢!_

翻譯的繁體版在,簡體版在,還沒看過的請慢慢享用啊。

儘管我在去年11月已經大致把這篇文章略為看過,請印象深刻,但還是在這次翻譯的過程中,才真正的非常仔細看了內容,好文章真的是要細看,而強迫自己翻譯是細看的好方法之一。當然,我在翻譯前曾稍微搜尋過中文版未果(但事中與事後分別看到有兩次翻譯過),否則我可能也不會來翻譯了。

把這次翻譯的收穫,打鐵趁熱跟大家分享下!


寫作策略


我也是從這封廣為流傳的公開信,才知道Adam Ludwin這號人物。我想他應該是區塊鏈界的一號人物,只是我太孤陋寡聞。但是比起摩根大通的董事長Jamie Dimon,我想雙方知名度是差異很大的。在Dimon以批評比特幣聞名之際(你看看他入選Coindesk的2017年區塊鏈十大風雲人物之第二名,可見其"負向幫忙"影響力之廣啊!^^),Ludwin選擇其為對象,發出此一公開信,你該不會以為真的是無處投遞所以只好放網上吧?看看人家多厲害(無負面批評之意),精準的選擇對象、選中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在適當的時機(Dimon發言以及比特幣熱)出手,我猜這封信對其影響力(正面來說可以是教育許多人包括我)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這點我們也可以好好學習,但千萬別亂用,厚積而薄發,集中力量於關鍵一擊,才有機會向上躍升哪!

關鍵觀念


這封信/文章的關鍵點,就在於把加密資產/貨幣,跟分散式應用(或稱去中心化應用)的連結予以強化。這也是我激賞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因為我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論述,是個非常棒的觀點。我覺得這個觀點很清楚地把加密貨幣是什麼以及新在哪裡點出來,藉此對照一窩蜂的ICO與投資狂熱,顯得非常清新又犀利。意思是,你可以去炒作,但至少你要知道在炒什麼。就像光是賣車買車,卻不懂裡面新的引擎(發動機)其實已經換成新一代太陽能驅動的,這是不對的!

刻意囉嗦


翻譯文章有朋友留言說文章太長,我也同意。尤其是在翻譯比特幣工作原理時,我實在很想跳過不翻譯或是簡單說說得了... 然後常常總結,又重複說些話,所以其實後半段比較無可觀之處。但我後來想想,作者可能也是刻意的,想表現出一種「諄諄教誨」的觀念散播者姿態,或許確實這些細節有助於真的不懂的人能夠更容易理解,畢竟副標題就是這麼宣稱的。這樣的話,我也不好說他囉嗦,姑且稱之為刻意囉嗦吧!^^

免於審查?


文章強調分散式應用唯一也是最大的優點是「免於審查」(censorship resistance)。我雖然也同意,但我其實認為他這邊太過簡略了,我認為這種體系的優點不應該被這麼簡略帶過,雖然也懷疑這是刻意(面對反對者不能太張揚?不想搶主觀點風采?),但我還是認為這是一個小缺點。就像是你說Google最大優點就是「掌握資料」,似乎也沒錯,但如果你把掌握資料展開,是可以分成更多面向的衍生優點的。這點或許可以日後另外為文說說我的想法。另外,censorship resistance這個詞其實很不好理解,雖然他有給定義「對於分散式應用的使用是公開且不受限制的,服務交易是不可被停止的」,但這詞總是容易被聯想到政治層面的言論審查,我覺得這對於教育大眾可能反而會有些誤導的,但我也提不出太好的替代詞就是了...

信心加持


當我看到這句「儘管為時尚早,但如果目前Ethereum上已經創造的730多個分散式應用都還沒有一個似乎有用處的話,那麼似乎代表些什麼」時(如有翻譯不對請不吝指正),我讀之再三,確定他真的是在暗批以太的ERC-20代幣,才這樣翻譯的。當然,Ludwin先生通篇其實是比較傾向認為目前加密貨幣是過度追捧的負面意見,似乎也不意外。但,雖然他沒有提到Steem甚至是石墨烯家族,但從他一些批評觀點中,例如「買進數位資產的人,與使用其關聯服務的人,重疊部分很小」來檢視Steem,反而我們可以對Steem感到樂觀,因為有這麼多的人每天都在使用它啊!沒有Steem,怎麼有辦法能run這個分散式應用呢?看來,我們是在一搜充滿前景的船上啊!^^ (不代表本人對Steem的意見,我還是比較保留的,只是從該觀點來檢視我們自己而已)

好啦,總算把感想/讀後感也完成了。我算是完成這篇文章了,繼續,往區塊鏈的下一站趕車去了~~下次見囉!


images - pixabay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