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和我爸一起看电视,有个新闻节目说现在中小学生普遍拥有手机,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业,还形成一种攀比风气······新闻还没播完,我爸马上产生共鸣:“现在的小孩子生活太好了,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艰苦,要我说,手机不用买很好的,现在几百一千的手机不都挺好吗?衣服也不用买贵的,普通的就可以,要不然小孩子整天都在比谁的东西好,都不花心思在学习上”。我说:“还是应该按自己的生活水平来决定能给孩子怎样的物质条件比较好,有钱的愿意买贵的也可以,没钱的那就买普通一点的”。我爸表示不同意:“这样还是会造成每个孩子的物质条件不一样,有人拿苹果手机就会炫耀,拿低档手机的学生就会自卑,这样就会产生不好的风气”。我说:“那还是不能避免有学生家庭条件好可以给他们买好的东西呀,总不能规定所有学生都买一个品牌手机,穿一个品牌衣服”。我爸也觉得这个问题确实棘手,虽然理亏,但是还是觉得学生不能拥有太好的物质,他说道:“所以就不应该让中小学生使用手机,要立一个规定才行,衣服每天都穿校服最好了”。
跟我爸有同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很多教师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尤其要照顾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孩子。他们认为有钱人家的孩子拿到好的东西就会在同学面前炫耀,影响了家庭条件差的学生,但是他们又不能去限制别人买什么,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学校或者教育局制定规矩去控制这种局面。这种观点其实就是艰苦教育思维,曾经吃过苦的人会更加赞成这种教育观,他们认为只要吃过苦头,就不会去比较谁的条件好,所以他们也非常推崇学校举办各种“忆苦”活动,比如下农田、割稻谷、插秧、吃糙米饭······
我们的父辈,还有很多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缺少融入沟通。学生对于很多事物都有一种新奇感,禁用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我念高中时班上已经超过一半学生拥有,我们基本可以通过手机分出哪些学生家庭条件好,学校也强硬没收过学生手机,理由无非是影响学习滋长攀比虚荣心理。事实上家境好的学生不会太在乎手机被没收,他们第二天照样能买到一台新手机。学校以为禁止学生用手机可以防止学生攀比,这种方式作用不大,即使大家都没手机用,一个人家庭条件好不好还是可以从其他地方体现,鞋子、手表、衣服、相机等等。
另科技发展趋势的不可避免也是一个“幕后推手”,任何想去阻止它前进或者去逃避它隔离它都是徒劳的。很多家长赞成这样做实际上是家长们没有正确去引导孩子,没有承担好这份校外教育任务,正如当年互联网兴起时,很多人担心工作被取代而去抵制它抗拒它,最终被淹没在这股洪流中。与其徒劳的对抗,不如去认识它拥抱它。
把校园美化成一个大同社会,只有“好好学习”,没有物质竞争没有尔虞我诈,这太过理想。如果我们在教育阶段就让孩子们意识到各种竞争的存在,当他们独立于社会中才不会感觉被孤立、才能很好去适应这种生存模式。你家庭条件好自然可以给孩子好的物质,给孩子好的东西很多时候可以避免一些麻烦,好的东西意味更贵,更贵意味品质更好,不用担心吃到不卫生的东西、使用不安全的用品。孩子拥有更好的物质起点,自然不会希望用更差的东西,也会形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是好事。而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在富有家庭的孩子面前感到自卑是很现实很普遍的,这不是富人的错,相反“穷”家长们更应反思为什么穷,以此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这个问题。艰苦教育只是一种形式教育,是逃避很多现实问题的办法,它不能教会孩子们认识现实中的社会。
作者: @mangoanddaddy 我是一名超级奶爸,这篇文章原创首发Steemit, 感谢阅读,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或者帮助,如果欢迎follow和upvote我^_^ 我也很乐意和大家一起互动! 下面是一些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