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談談藝術#3

古希臘是由數個活耀的城邦組成,包括:雅典、柯林斯、斯巴達。藉由宗教、體育以及開放思想及改革的文化氛圍,他們團結起來。他們熱愛哲思、辯論、發展理論及進步,也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包括寺廟的建造、雕塑、彩繪花瓶,甚至是繪畫,雖然大部分的繪畫已遺失。他們對藝術的喜愛,加上熱愛討論的性格自然而然讓他們在藝術史論中佔有重要地位。

我們知道古希臘人就像早先的古文明一樣,沒有一個特定代表藝術的字,因此也沒有特定的藝術理念。最接近的字是"technique技法",就像羅馬人使用的"ars"代表了技術,這個字可以形容的東西很廣泛,從畫一幅畫到犁田種地都適合。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名作"共和國"中談論過藝術。這本書的第十章就像柏拉圖版本的藝術理論,他反對藝術是一門實作的工藝,因為他認為藝術品是求理想觀念過程中的次等級產物。在柏拉圖的"理想造形論"中認為"真理"存在於現實世界之外,因為現實世界只是按理想所打造的複製品,而藝術臨摹現實景觀,等於變成複製品的再複製品,只會讓理想更加混淆。因此對柏拉圖來說,藝術是與真理相違背的,他只是一種遊戲手法,無須認真對待。但是,比柏拉圖年輕一輩的亞里斯多德就接受了這種再現守法的概念。

亞里斯多德的藝術觀

亞里斯多德不像柏拉圖把藝術視為一種次等的遊戲,而是一種呈現事務內在光輝的方法。他的評論雖然是針對詩歌而不是藝術,但同樣可以延伸到藝術的領域,特別是他常談論的模仿概念在西方藝術界有深遠的影響,代表藝術是一種複製或再敘述的行為。對亞里斯多德來說,藝術作品與現實越像越好。藝術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調和,藝術品的內涵本身必須完整,不需要多餘的添加或修改就可以帶來情感上與智慧上的啟發。他也向柏拉圖依樣,認為美感是含括在物件中的主觀特質,而不只是觀者的反應。

藝術模仿論

古希臘傳說裡有不少關於藝術模仿自然的橋段,其中最有名的或許就是"葡萄與布幔的對決"以及"柯林斯少女"兩個故事。

宙克西斯與柏拉修斯是古希臘兩大畫家,有天他們決定以寫實畫一較高低。宙柯西斯畫的葡萄栩栩如生,以致鳥兒飛來啄食,當宙克西斯正得意洋洋地要求對手拿下布幔,才發現這塊布本身就是畫的,讓他不得不俯首稱臣,博拉修斯也因此得到勝利。

羅馬作家老普林尼在"博物誌"中記載,古希臘傳說中對繪畫是如何發明的有此一說,一位住在柯林斯的少女因為愛人即將出征異地,因此拿著蠟燭照應著愛人的臉龐,用炭筆把牆上的影子描繪下來,創造出一幅擬真的畫像。

美一點比較好?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雖然對藝術抱持不同看法,但都同意越美麗、有用的東西越好。柏拉圖以"適切性"及"實用性"來評斷事物的美醜,換句話說,如果一個物品是有用的他就是美的。功能主義在西洋藝術史中持續地被討論。除此之外,亞里斯多德還任為物件必須要有統一的形式。

這帶出一個理論上的根本問題:美感與實用性是否有絕對關係?直到今日仍有人認為美就是實用且功能良好的設計,這樣的觀念重複出現。例如現代主義的包浩斯設計師及藝術家們倡導"形式的精簡"、"忠於質材"以及"功能決定形是"。

問題在於,功能主義無法解釋為何無用的東西也能很美。

西方人談藝術使通常都由古希臘人說起,古希臘人發明了哲學、歷史、詩歌、戲劇、民主、政治和藝術,他們畫的人像對藝術再現觀念上有很大的貢獻。他們有獨到的藝術創作方式,和之前的文明截然不同。他們描繪人像的手法很細膩、自然、真實。換句話說,這和之前其他講究形式、抽象、平面藝術的文明相異。

古希臘人創新了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並以此創造了不同的藝術形象。這在歷史上是獨樹一格的,也影響了後來的古羅馬及古典藝術。這些卓越的藝術成就後來被淡忘,直到不同階段的文藝復興運動才被重新發掘。

  談藝術#1 談藝術#2 談藝術#3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