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教
羅馬帝國逐漸式微是因西元313年東正教在君士坦丁堡一代勢力增長,直到1453年被土耳其削弱。君士坦丁堡也被稱為拜占庭,在羅馬沒落之後誠為地中海最繁榮的城市。東正教成為基督教中的重要流派,後來也主要是這種拜占庭風格的基督教藝術流傳下來。此時基督教對藝術的規範很簡單,教皇格雷戈里在羅馬表示:在教堂裡設置圖畫,是為了讓不識字的民眾看了牆上壁畫就瞭解聖經裡的故事。
拜占庭教堂裡的馬賽克拼貼壁畫以豐沛的光線與色彩展現了東正教雄厚的財力。這些多彩、發人省思、教育性十足的藝術品是為了令信眾們臣服所設計的,因此作品的奢華感很重要:經由財富的展現來表達東正教教義與教堂的權威與勢力。
聖像畫在拜占庭帝國時期越趨熱門,這種描繪基督與聖者的圖像,在風格與樣貌上都十分向四,原因是藝術家被託付的任務是揮灑出一個上主演中的完美世界。聖像畫不被視為人造的圖像,而是神聖的,所以任何流露出個人藝術特色的手法都被視為是拙劣的。
破除偶像
將聖像畫與一般的圖像區分出來的理論對早期東正教很重要。究竟神聖的事物可否以繪畫的方式呈現的爭論一直以來沒有停過。據先知摩西從天上所接收到的"十誡"石板上是這麼說的: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甚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他。
部分拜占庭帝國的君王像李奧三世及君士坦丁五世認為宗教畫導致偶像崇拜是對神的褻瀆。偶像崇拜被認為是異教徒的、罪惡的,十誡中名言禁止。因此在第八、九世紀期間,東正教領土內多處教堂的聖像畫與馬賽克壁畫都被破壞,連帶創作這些藝術品的修道院也被牽連。這股破除偶像的運動,在世界歷史中不斷重演,因為猶太教、基督教、回教都將摩西視為敬仰的先知。破除偶像的爭論也常圍繞在聖經文字的解讀上。兩方見解都顯示出繪畫與被畫者之間的差異,對破除偶像者而言,聖像畫偽裝成神的代表,因此促成偶像崇拜而違反教義。另一方面,聖像畫的支持者則認為,繪畫明顯地只是一種模仿手法下的替代品,不可能與真神完全相同,因此批判並不成立。破除偶像的思維對藝術理論來說很重要,因為他顯現出理論可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立論點可以決定視覺藝術會有甚麼發展。如果不是在西元843年一個區會長者提出了"正統教義的凱旋",而圖像又可以被接受的話,那麼當初破除偶像的爭論將會使許多寶貴的藝術品無法流傳下來,西洋藝術的發展也不會如同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