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天我約了一位朋友吃晚飯,原本約了他7點半在地鐵站等的。但是因為適逢國慶跟中秋的假期,相信每個香港人都應該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就是會變得好忙。老闆都會在這些時候變出一些工作,然後跟你說這個很趕、那個很急,要你馬上完成。所以,我最後遲到了。
其實在我得知我要遲到的時候我已經跟他說了,但是後來才知道他的電話剛好沒電,又怕我跟他錯過了,所以一直等著我。我看一看錶,那時原來都8點多鐘了,他都等了我大半個小時了。心中有一些歉意,所以就想找些說話當面稱讚他一下。於是我說:「剛剛看到你等我的神情,簡直是呆若木雞,這神髓可不得了。」可是他一聽之下,竟然一點開心都沒有,反而黑著臉問我為什麼還要罵他。這我知道他完全搞錯我的本意了,所以我不得不給他上一課。
呆若木雞一詞,出自《莊子.達生》:「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曰:『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響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換成現今語言的大意是:戰國時期一個叫紀渻子的人專為齊王訓練鬥雞。過了十天,齊王問紀渻子是否訓練好了,紀渻子說:「還沒有,這隻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但其實只是虛驕而已,而且氣盛。」又過了十天,齊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其他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還有好鬥的心。」又過了十天,齊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紀渻子:「還是不行,這隻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了十天,紀渻子終於說:「差不多了,牠雖聽到雞鳴,自己內心卻不為所動,看上去像木頭的雞,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別的雞看到它,沒有一隻敢和牠鬥,掉頭就跑。」後來,這隻雞果然百戰百勝。
莊子的這則寓言裏,其實是以那隻看似「木雞」的鬥雞來比喻人。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似呆,其實可以戰鬥,而且是戰無不勝;從而比喻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也許表現出的是愚鈍,但其實是他有真正的修為,也就是不管遇到甚麼挑釁,內心都不為所動。所以,呆若木雞的本意,仍形容學養高深,態度穩重;而且胸有成竹卻表現大智若愚的意思。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轉變,呆若木雞的意思可是完全的改變了。現代人都把呆若木雞比喻一個人有些呆頭呆腦、痴傻發呆的樣子,又或是形容人受驚嚇而發呆的樣子。卻完全把那種學養高深、態度穩重、大智若愚的意思完全甩開了。
說回我這個朋友,他聽完我的解釋後可是一臉不可思議的感覺,就像我好像在怱悠他一樣。這怎麼可能呢?不過今次就算了,畢竟這次我是真的遲到了,所以我也只好用緩和的態度去應對他的不信了,頂多待會付帳的時候向他試範一次呆若木雞就好了。
能否望其項背
無毒不丈夫嗎?
誰人再作馮婦
是否仁者無敵?
他的行為真的不足為訓
真的是無奸不商嗎?
說一說天長地久
此地無銀的情景你有經歷過嗎?
一絲不掛真的是你想的那個意思嗎?
相濡以沫真的只止於這四個字嗎?
以德報怨 - 真的是傳統中國文化嗎?
Thanks for reading, I hope you enjoy it!
And please follow me and see my other post if you like it: @victorier
感謝你的閱讀,希望你會喜歡!
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請你追蹤我,也可以看我其他的文章: @victor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