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談談藝術#13

學院派

學院派如字面上的意思,描述任何沿用十六、十七世紀歐洲各地藝術學院風格與規範的藝術作品。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希望延續傳統的古典精神,並和中古世紀的工會做區隔。曾在羅馬待過一段時間的法國畫家勒布朗,在法國藝術學院的體制發展中扮演要角。學院派的藝術理論基本上統領著藝術界直到二十世紀。

法國藝術學院每年會在羅浮宮內的阿波羅沙龍舉辦一場畫展,也經營訓練未來藝術家的藝術學院。學院派的藝術理論汲取了啟蒙時代的理性與經驗主義想法,所有事物規劃有條有理、一板一眼,很嚴肅也頭頭是道。學院派很重視傳統、技法與層級概念。

他們將藝術主題分門別類,地位最高的是歷史畫,然後依序是肖像、景觀,最後則是謙虛的靜物畫。每個類別各有固定的格式規範。學院也將理想主義擺在自然主義前頭,這表示被畫的事物都趨近於理想或完美。純藝術學程從模仿古希臘羅馬雕像的圖片開始,進階到立體石膏像繪製,最後則是人體素描,而模特兒的姿勢仍仿效古希臘羅馬藝術。琢磨技術與了解歷史的重要性是學院訓練的要點。

繪畫與色彩之間,究竟誰比較重要?學院派說法分歧,不同理論家各有一套說法。勒布朗認為色彩不過是光線反射的意外,這個狀態會依環境而改變,而繪畫完全建立在理解上,因此是較理性的藝術形式。

勒布朗是一位備受景仰的老師,他的文章也是十七、八世紀藝術學生們必讀的教材。他有一堂熱門的客叫做經驗主義的表現性,呈現人與動物的表情變化代表了特定的情緒,因此在繪畫中可應用相同的邏輯概念。

新古典主義

經歷數個世紀的洗鍊,古典藝術的地位與定位也隨之擺盪。當法國大革命引入了新的公民社會概念與實踐,並排斥項宗教靠攏的巴洛克以及清福的洛可可十,古典主義熱潮重啟啟蒙運動中的歐洲。

溫克爾曼貼切地敘述道:以古代作為我們的典範是成就偉大的唯一道路,如果能達到,我們將無人能及。

"古典時期是偉大的"從十八世紀開始成為大家普遍接受的概念。這與西方歐洲帝國之間一股新的、強勢的、自信的、殖民主義潮流相關聯。新古典主義復甦了以古典精神為啟發的藝術,而這些作品比之前的古典主義都還更來得理想化。新古典主義彷彿回到了古羅馬帝國、古希臘共和國,不只受到歐洲絕對政權主義者的擁護,也在新興的美國民主共和國找到發展沃土。

考古學早期的發展以及旅行的發達,加速人們對古典世界探索的興趣。十八世紀中期考古挖掘成為一門真正的學問,像是義大利的龐貝城就成為研究要地。北歐國家,如英國與德國貴族想要獲得第一手對於古典時代、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知識,因此派遣考察團隊出巡。最主要的研究中心是羅馬與拿坡哩,那裏的文化、歷史、藝術是最為人所讚嘆,也最常出現在教科書的題材,也有許多人試圖將幾件古物買回家供私人收藏紀念。不像其他考察團隊,埃爾金伯爵到了希臘後,把帕德嫩神殿的浮雕在1816年偷偷運回了英國。目前仍有人抗議這些文物必須運回雅典。

洛可可

洛可可能被歸類為啟蒙主義藝術的原因是他世俗的特質。和巴洛克藝術比較起來,洛可可的風格比較輕盈,規避了沉重的宗教說教。這事實上也讓他非常具有現代性,豐富、甜美的色彩與華麗的室內裝飾都是他的特色。洛可可藝術是因為族而生,於路易十四統治法國時興起,後來在歐洲各地流行。當時的貴族注重社交禮儀,有時甚至有點造作,因此別緻輕盈的藝術風格也開始流行起來。洛可可以華鐸、布榭與福拉哥那優雅華美的風格著稱。

  談藝術#1 談藝術#2 談藝術#3 談藝術#4 談藝術#5 談藝術#6 談藝術#7 談藝術#8 談藝術#9 談藝術#10 

 談藝術#11 談藝術#12 談藝術#13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Join the conversation now